新故鄉愿景》串聯長者 產銷班發光發熱

谷稻秋聲山谷草地音樂節發起人之一的鐘雨恩,成功串聯富里青年與長者,並展開地方創生的實驗,讓富里發光發熱。(羅亦晽攝)

「谷稻秋聲」山谷草地音樂節發起人之一的鐘雨恩,小學一年級後全家就搬到臺北,只有在寒暑假纔會回到富里鄉探望祖父母。剛從文化大學社會社會福利研究所畢業的他,本來想留在臺北擔任國會助理,2010年9月9日,退休後返回富里務農、成立「天賜糧源」產銷班的父親,因心臟主動脈剝離住院,身爲獨子的他,也在家人勸說與反覆思考下,決定返鄉接手家業

鍾雨恩坦言「務農其實不是我的人生安排」,自父親生病後,南北來往2年,協助父親不久前才成立運作的產銷班、合作社及有機品牌,最後在當時社福所指導教授陳正芬的鼓勵下,「現在做的事,也是實現社會福利一種方式」,才讓他決心回鄉。

鍾雨恩童年時雖然常在田野間奔跑嬉戲,但始終缺乏農事經驗;他笑說,幸好自小在祖父旁「多聽多學就懂如何說客家話」,快速和產銷班的長輩溝通,「可能我是學社會福利的,比較容易與人建立關係」,也順利和當地農民建立信任關係,並利用就讀研究所時勇於嘗試精神雙腳踩着泥土、手捧稻禾,從頭開始學起。

步上軌道後,鍾雨恩最後選擇座落於富里永豐村,約莫兩個足球場腹地的舊糖廠,作產銷班的實驗基地,也當作「天賜糧緣」的辦公室碾米加工廠

回首這幾年,他說,「天賜糧源」草創初期只有7位農民種植10公頃的小型產銷班,發展到現在約有42人,共82公頃的「富糧稻米合作社」,加上去年面臨產銷失衡,但農民仍不畏困難,互相扶持度過難關,「能獲得這羣夥伴的信任,自己是幸運的」。

返鄉讓鍾雨恩重新認識富里村落,除專注在「米」,更藉「谷稻秋聲」山谷草地音樂節,成功串聯富里青年與長者,並展開地方創生的實驗;他說,「地方創生的創,是創意、突破、改變」,而地方要共好,就是青年和長者彼此改變自己,放下成見,才能讓富里更好,讓農村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