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揪出了誰在逛醫院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林周義攝)

今年2月,健保署李伯璋署長曾提到年初至今,各層級醫院門診就醫人數下降了20%多,與筆者於各界蒐集之預估數據大多相同,皆指出是新冠肺炎疫情所致。此次疫情的發生,着實給全體醫界,特別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無比沉重的壓力,但相對地也提供了健保署一個省思機會,爲何在數年努力推動門診減量措施之下,去年全臺的平均每人看診次數卻來到15.37次這種不減反增的結果呢?健保署有能力管控全部將近7000億元的費用支出,相信絕對有方法判別得出需要就醫與非必要就醫的大區隔吧!

面對眼前M型時代的來臨,臺灣土地不大,卻有許多地方是大醫院密集林立,其中更有衆多醫院是由醫療特材藥品廠商在背後投資撐腰,這些廠商看的是健保這塊大餅有利可圖,只要病人源源不絕,醫療費用就會不斷增加,特材與藥品全是進帳,實在是一舉數得。

然而,臺灣醫療改革時鐘,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已敲響了!健保大數據是時候發揮本事了。由於以往這些不正確、誘導過度的就醫與看診模式是長期積弊,最近疫情導致就醫人次驟降,如經資料對比與分析,哪些個案是喜歡時常到大醫院走逛的;哪些個案是醫院相關人員過度開立非必要檢查檢驗的;哪些個案是濫用預約掛號制度,領取非必要藥物的;哪些個案是明明全身沒病沒痛,只是想到醫院商店街吃個早午餐順便看診的,在李伯璋署長的領導下,活化運用大數據資料庫的分析,絕對有機會揪出這些「小病大看,大病特看,沒病也看」的陋習,讓非必要醫療與不當醫療無所遁形從健保中退散。

這次重大疾病的發生,可能造成兩極化的現象,過去承平時期把病人當商業經營,極度浪費甚至誘導需求的醫院,近期就醫人次鐵定一落千丈,露出真實樣貌;另一種則是平時按部就班依病情需求診治病人的醫院,就算遭逢疫情,其就醫人次也不會減少太多。另有第三種「特殊」情形,就是參與整合照護計劃與跨院合作的醫院,既依規矩收治病人,又長期與各醫院促成跨院合作,品質名聲皆有保障,因此就算遇到疫情騷擾,反而深得民衆信任,就醫人數甚至變多了。

一直以來,臺灣只要遇到健保安全準備金不足,就想以調高費率因應,費率確實有調整必要,但如何遏止不當醫療與浪費、如何讓醫療需求恢復真實原貌,纔是改革思考的核心。《健保法》第43條就提到不經轉診應自行負擔的比率原則醫學中心50%、區域醫院40%、地區醫院30%、基層診所20%,落實此「使用者付費原則」就是重建合理醫療的基石

此外,回顧目前臺灣醫療的演進,醫院層級的界線越趨模糊,若要有效管理醫療資源過度耗費,醫院牀數規模應同步納入檢討。故建議《健保法》應增訂一般急性病牀100~250牀之不分層級醫院均自行負擔40%的規定。如此在改革的腳步上,亦能保障各小型醫院之運營輔助全國各鄉村城鎮的250多家小型地區醫院繼續爲社區居民服務。(作者爲臺灣醫務管理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