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九條”來了!

文:任澤平團隊

導讀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第三次國務院層面出臺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簡稱新“國九條”),中國資本市場又到了改革的關鍵時刻。

正文

1 新“國九條”重磅出臺,意義重大

2004年初第一次“國九條”是在三年熊市的背景下發布的,啓動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下半年股市開啓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

2014年,在2000點保衛戰之際,國家再次發佈“新國九條” 《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釋放改革紅利,鼓勵創新發展,2015年A股再次掀起牛市。

時隔十年,當前A股再次圍繞3000點徘徊,既有短期基本面因素,也有深層次制度性因素。前段時間大家討論如何救股市,有人認爲限制IPO、限制融券做空、實施T+0等。我們認爲以上多是技術因素,深層次原因是我們的A股還是停留在“融資市”。註冊制是一場觸動靈魂的改革,“融資市”土壤問題不解決,很多在成熟資本市場驗證有效的工具也會淪爲割韭菜的工具。只有把“融資市”變爲“投資市”,保護好投資者利益,讓投資者有賺錢效應,股市的繁榮發展可以期待!

4月12日,國務院第三次發佈新“國九條”,劍指嚴監管、防風險,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與建設以投資者爲中心的理念相契合。具體有九大亮點:一是明確資本市場發展的目標導向,二是發行制度迭代升級,三是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四是加大退市監管力度,五是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六是加強交易監管,七是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八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九是加快資本市場法制建設。

“新國九條”具有重要意義,彌補制度短板,如果真正能把A股從“融資市”改爲“投資市”,資本市場長期繁榮發展可期。

一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當前預期偏弱、市場信心不振,A股反覆在3000點左右徘徊。“新國九條”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爲主線,激發市場主體信心。

二是提振居民財富和消費。股市能通過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和投資,股市好了,居民的錢包鼓了,信心有了,經濟才能走向回升向好的正循環。

三是構建資本市場與硬科技產業良性循環。當前中國要發展硬科技,解決卡脖子問題,過度依靠銀行爲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是不行的,需要發展直接融資體系,匹配高風險、高投入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美國資本市場長牛伴隨信息科技產業大發展,涌現出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等一批優質科技龍頭。

四是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高質量發展,爲建設金融強國奠定基礎。

2 導向:政治性、人民性、強監管、防風險,高質量發展

《報告》提出五個必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爲民的理念”,“必須全面加強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穩爲基調、嚴字當頭,確保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主題”。

“五個必須”充分體現資本市場政治性、人民性,金融爲民,扭轉A股“融資市”根基。中國股市最初建立是爲服務國企改革,這一基調下,能否上市取決於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是否支持,直到如今追求IPO數量仍是不少地方政府的KPI之一,而一個以“投資市”爲基因的市場應該爲投資者提供便利。

新“國九條”提出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確保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快形成利好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良好生態,打造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3 嚴把發行入口關

《報告》指出,“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明確上市時要披露分紅政策。將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納入發行上市負面清單。從嚴監管分拆上市。嚴格再融資審覈把關”;“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進一步壓實交易所審覈主體責任”。

A股股票發行募資冠絕全球。2022-2023年A股融資額連續兩年爲全球第一。2023年A股IPO數量爲313家,而美股爲245家,A股IPO募資額約爲美股的2倍。A股IPO數量較高,再融資較多,整體節奏較快,對市場存在一定供需失衡。

適度提高主板、創業板各套上市門檻是當下完善註冊制的必要之舉。

雖然我們進行了註冊制改革,但在融資市的土壤中,市場仍然無法理性爲上市公司價值定價。倒逼監管層提高門檻,篩選上市公司並把控上市節奏。

需要等保薦機構、中介機構、投資機構等各方形成“以投資者爲中心”的共識和市場生態,幫助中小投資者篩選真正有價值公司,方能放寬監管入口門檻。

新“國九條”從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三方面發力。4月12日,滬深交易所就《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徵求意見,提高上市條件。例如,最近3年累計淨利潤指標從1.5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指標從6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

4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市值管理納入指引

過去在融資市氛圍裡,上市公司重減持增發而非分紅回購,衍生出各種套路。具體有三大表現:一是爲了上市衝業績、粉飾報表,但不可持續,上市後業績變臉。二是違規減持亂象層出不窮,例如通過質押、擔保、融券、甚至技術性離婚進行減持。三是分紅和回購有待進一步提高。近五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分紅超8萬億元,但與投資市仍有一定差距,美股近五年累計分紅超4萬億美元,近五年回購金額均值在9672億美元,遠高於同期A股973億元。另外,A股也有少數公司一手分紅,一手融資,現金分紅大頭流到了大股東口袋裡。

新“國九條”及時彌補制度短板,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一是針對市場造假行爲,新“國九條”強調加強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構建資本市場防假打假綜合懲防體系,嚴肅整治財務造假、資金佔用等重點領域違法違規行爲”;

二是針對減持,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出臺上市公司減持管理辦法,對不同類型股東分類施策。嚴格規範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堅決防範各類繞道減持”;堅決防範各類繞道減持,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

三是“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並舉推動提高股息率。

四是“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覈評價體系,有利於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

5 加大退市監管力度

《報告》指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強有力保障,可以使資金流向優質企業,同時倒逼上市公司時刻保持警醒並規範資本運作。

目前A股退市力度不足,難以形成“優勝劣汰”。中國以企業融資需求爲出發導向,部分本應被逐漸淘汰的企業想盡各種辦法保住上市資格。對比中美退市情況,美股退市公司數量平均每年高達526家,A股平均每年僅17家,A股平均退市率不足1%,而美股平均退市率超5%。

6 加強金融機構監管,糾正行業風氣

《報告》指出,“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推動行業迴歸本源、做優做強”,“堅決糾治拜金主義、奢靡享樂、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風氣”,“完善與經營績效、業務性質、貢獻水平、合規風控、社會文化相適應的證券基金行業薪酬管理制度”。

新“國九條”針對機構監管和從業人員行爲嚴加監管,破除“唯金錢論”“精英主義”,正本清源,有利於引導行業風清氣正,促進資本市場健全發展。

7 加強交易監管,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報告》指出,“加強交易監管,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嚴肅查處操縱市場惡意做空等違法違規行爲,強化震懾警示”。“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完善適配長期投資的基礎制度,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

新“國九條”加強交易監管、打擊惡意做空的違規行爲,有利於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吸引中長期機構投資。

融資市下,上市後追逐超額收益,賺短錢快錢,容易造成追漲殺跌,羊羣效應明顯,投機炒作氛圍較濃,易引發股市大起大落。而投資市,踐行價值投資,吸引中長期機構投資,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美國養老金長期穩定投資於股票市場,顯著提升了美國機構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中的持股佔比。當前美股的機構投資者市值佔比爲59.3%,遠高於中國A股21.7%。

8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報告》指出,“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國資國企改革等國家戰略實施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堅持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錯位發展”。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列爲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對涵蓋範圍進行更詳細概述。一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包括技改、產業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等。二是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三是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平臺企業、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算力。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體現中國結構轉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覆蓋三個方向:1)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2)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3)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2023年中國GDP規模達126萬億元,實際增速5.2%;服務業、消費需求主導,新基建、新能源佔比大幅提升,同時房地產在經濟中的佔比持續下降。在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技術革命、高質量發展的提前佈局。但也注意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

9 加快資本市場法制建設

《報告》指出,“推動加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大幅提升違法違規成本。推動修訂證券投資基金法。出臺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加快制定公司債券管理條例,研究制定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管理條例”,“推動形成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融資市違法成本低、投資者保護機制弱。新《證券法》已將財務造假處罰上限從60萬大幅提高到1000萬,但仍然不足以震懾動輒上億元的證券欺詐案件。“中國版集體訴訟”有所破冰,但至今僅有ST康美、飛悅音響等少數個案獲得賠償,有的案件審理仍未出現實質性進展,投資者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投資市重嚴刑峻法和投資者保護。例如美股對於證券欺詐等違法犯罪懲罰較嚴,財務造假者可處以500萬美元罰款和25年監禁,不亞於與持槍搶劫等惡性犯罪,對違法犯罪行爲起到了震懾作用。

新“國九條”表態大幅提升違法成本,加強法治建設,加大對證券期貨違法犯罪的聯合打擊力度,有利於震懾違法行爲,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10 建議:把融資市轉變爲投資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股市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對國家經濟發展、居民企業信心至關重要,是穩市場、穩預期的關鍵。股市能通過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和投資;提振股市有利於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支持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硬科技等重大戰略。股市好了,居民的錢包鼓了,信心有了,經濟才能走向回升向好的正循環。當前A股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漲”字。

一是出臺平準基金,爲股市補充流動性,提振資本市場。提振股市可以激活財富效應,進而刺激投資和消費,形成經濟發展的正向循環。建議參考2015年經驗,證金公司入場,財政、銀行、保險等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央行可提供流動性支持。鑑於當前A股70萬億左右總市值,平準基金規模可設置在2.5-5萬億左右。

二是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提振經濟基本面。降準降息引導實體經濟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提振信心,改善企業盈利預期。經濟基本面是股市的基本盤,推動經濟全面回升向好,才能長期提振股市。

三是全面深化註冊制改革,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和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信息披露是註冊制的核心,監管部門應當強化對發行方信息披露的引導與規範,倒逼中介機構壓實責任,企業規範運營。此外,要不斷鞏固常態化退市機制,堅持“應退盡退”,市場優勝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四是堅持以投資者爲本,引導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完善上市公司質量評價標準,引導上市公司更加積極開展回購和現金分紅等回報投資者。同時出臺和完善投資者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積極推動集體訴訟,利用好集體訴訟保護投資者權益。

五是對資本市場違法行爲嚴刑峻法,加大監管力度。加大對虛假信息披露的處罰力度,對證券欺詐進行刑事、行政、民事全方位追責,設定嚴格刑罰予以震懾懲戒,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如此,只要保護好投資者利益,讓投資者有賺錢效應,股市的繁榮發展完全可以期待!如果股市起不來,長期低迷不振,投資者沒信心,就會一潭死水,什麼作用都發揮不了,還會嚴重打擊信心。只要股市繁榮發展,投融資活躍,投資者有信心,就可以實現支持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硬科技等重大戰略。只要看清問題本質和因果關係,下定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添加助理領取專屬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