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號礦脈 陸「兩彈一艇」功勳

新疆可可托海三號礦脈,1960年代扛起大陸欠蘇聯的四成外債,被譽爲功勳礦。(記者陳君碩攝)

大陸「兩彈一艇」元勳劉傑23日過世,談起大陸的兩彈研發,就不能不提在新疆可可托海的「三號礦脈」,該礦坑在1960年代促成大陸成功研發原子彈、氫彈,更一肩扛起當年大陸積欠蘇聯的40%外債,被譽爲「功勳礦」。

新疆可可托海的「三號礦脈」,深200公尺、長250公尺、寬240公尺,其邊壁上的盤山道呈螺旋狀,盛產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物中的86種,礦產資源豐富,舉世聞名。

三號礦脈與中共建政初期的國運息息相關,據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部經理譚勝利介紹,1950年代,毛澤東做出要研製原子彈的決定,於1955年啓動代號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當時三號礦脈有一個保密代號「111礦」,同時由於國防保密需要,可可托海曾長期隱藏在深山之中,在1967年之前,大陸的地圖上找不到「可可托海」。

1964年10月,大陸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又成功實現了飛彈和原子彈的結合,1967年6月成功試爆第一顆氫彈,三號礦脈都功不可沒,它爲大陸的核研發、航空航太事業和尖端科技,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被稱爲「功勳礦」。

譚勝利指出,能取得研發突破,最重要的是大陸掌握了將鋰、鈹分離的技術,由於鋰、鈹兩元素特性相近,不易分離,截至目前,全世界擁有此技術的仍僅有中、美、俄三國。

可可托海被稱爲大陸的「第二寒極」,當年的礦工需忍受在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中挖礦,十分艱辛,作息時間是「吃三睡五幹十六」,一天有16小時在工作,也就是這樣一錘一鏟,償還了那個年代大陸積欠蘇聯的40%外債,該礦坑更於去年底被新疆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