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鐵漢”趙紅光:和維吾爾族兄弟們共同富起來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2日電(記者袁炳忠小龍 李曉玲)“人總要活出點名堂來。”56歲的趙紅光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樸實的話語中充滿幹勁。

1984年趙紅光從河南老家來到新疆謀生,從在磚場裡搬磚到做些小生意,他吃過不少苦。

1994年,趙紅光在阿克蘇市一杆旗鄉承包了48畝荒地種果育林,逐漸走上了致富之路。2015年,他承包的土地超過一萬畝,主要種植蘋果香梨和杏等果樹

一杆旗鄉的居民維吾爾族爲主。當趙紅光慢慢富起來時,當地的很多維吾爾族農民還趕着毛驢車到處賣糧食,再去換取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生活頂多算是溫飽水平。

趙紅光也曾整天爲柴米油鹽發愁,知道什麼是日子。他更清楚,自己的富裕離不開維吾爾族同胞們的幫助。“維吾爾族羣衆都是我的兄弟。”趙紅光決心幫助他們一起致富。

致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果樹生長週期長,見效慢,起初很多維吾爾族農民並不認可果樹種植。十幾年前鄉政府田地裡爲一些維吾爾族農民栽上了果樹,可是沒幾天農民們就把果樹拔掉了。

趙紅光沒有放棄。2009年他帶領一杆旗鄉的農民們成立了阿克蘇市多浪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擔任理事長,不拿一分錢工資

爲了讓農民們放心地種植果樹,趙紅光承諾合作社的虧損由他一人承擔,贏利則由社員們一起分享。“我就是想把我們的品牌打出去。”爲了實現長遠目標,趙紅光甘願吃虧。

由於敢想敢幹、樂觀執着,趙紅光被稱爲“鐵漢”。

維吾爾族羣衆致富的熱情和幹勁有些超出“鐵漢”的想象。“有的農民在本來該種小麥地裡悄悄地種上了果樹。”趙紅光笑着說。

目前,合作社成員由成立時的75戶增加到400多戶,95%的社員都來自維吾爾族。合作社果樹種植面積3萬多畝,帶動周邊20餘萬羣衆走上了產業致富之路。

趙紅光說,合作社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民們每天在果園裡從事拔草、剪枝農活的收入爲170元到180元,而包裝水果的月收入超過1萬元。

爲了提高果樹種植效益,趙紅光每年都從山西等地聘請技術人員爲果農傳授技術。目前,合作社近千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果樹種植管理技術,有些人還經常被邀請到其他地區講課,掙起了“外快”。

7月正是新疆水果豐收時節。趙紅光說,合作社生產的杏子銷往全國各地,目前每天發貨量50多噸,價格也從以前的每筐10元上漲到現在的100-200元。他說,每年11-12月是蘋果銷售旺季,屆時合作社每天蘋果的發貨量超過300噸。

趙紅光說,目前合作社農戶年均收入15萬元,有些農戶年收入甚至達到60萬元。多數社員都開上了小汽車,也在阿克蘇市區買了樓房

爲了增產增收,合作社從瑞士波蘭等國引進了新水果品種,種植面積已達5000畝。趙紅光說,合作社不僅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還引進了新的技術和管理方式。

談及今後的打算,趙紅光說,合作社爭取5到10年內實現全機械化經營。“活多得很,到時候老鄉們不會沒事做,大家日子會過得更好。”他說。(參與採寫:呂秋平 穆小龍)

(原標題:新疆“鐵漢”趙紅光:和維吾爾族兄弟們共同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