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賴關鍵 和臺獨畫清界線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競選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的參選人,以「當選後不會更改國名」做爲選舉承諾,不知道進行訪談的外國記者及看到報導的外國朋友,對此種思維邏輯會作何感想?更奇怪的是,外媒爲何不會想要問其他兩黨的總統參選人這個問題?

「不改國號」的口頭承諾,可以在國際社會換來更多的「信賴」?還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反倒是找了根火把,引發更多人想要來看那照得更亮的真面貌?

1994年李登輝總統過境美國只能在夏威夷的希肯空軍基地停留加油,且因休息室安排不符儀節而拒絕下機,引發美國國會山莊譁然。自此之後,我們的總統、副總統藉由往訪邦交國而過境美國,美行政部門遂有「安全、舒適、便利與尊嚴」四大原則。

站在主權立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過境美國,無論黨派政見或個人喜惡,均應希望美國政府能無懼北京壓力與抗議,給予最佳禮遇規格與活動安排,以展現對無邦交的忠實夥伴之尊重。

賴清德副總統此次過境美國,禮遇規格、活動場所及停留時間,均較以往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本來就委屈了;又可能因爲同時具有總統參選人的身分,而無法藉過境擴大國內文宣效果,自然是更委屈了。如今又在出訪期間,冒出來一個國際知名雜誌封面人物專訪,標題還擺上「問號」,質疑他能否維持臺海和平,不知道賴副總統內心滋味如何?

我們相信《彭博新聞社》此篇專訪的初衷,既不是刻意幫助民進黨澄清廣爲流傳的「疑賴論」,也並非想要加深國際社會對賴副總統的質疑;而是在於關切我國總統選舉結果,可能對未來4年的臺海及區域安全形成重大變數,本於媒體職責而提出許多直白尖銳的問題。

基於《中華民國憲法》,所以「不會更改國名」的說法,我們應該可以相信。因爲國際社會的現實制約,對岸的底線思維與動武可能,我國維持現狀的絕對民意,及修憲的超高門檻,反正想做也做不到。

此一事實,激進臺獨支持者應該早已瞭然於胸,之前陳水扁總統執政時也說過。爲何到了賴副總統想要競逐大位時,還是外國政府、專家學者及媒體一再詢問的話題呢?如果本身堅定反臺獨,那會是外人刻意扣帽子、貼標籤嗎?

中華民國建國112年,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早38年,在兩岸特殊歷史條件下,堅定捍衛我們的憲法,就是捍衛我們的主權;在當前兩岸高度緊張情勢中,堅定與臺獨思想畫清界線,就是將「戰爭風險現狀」調校回「和平穩定現狀」的關鍵立場,也唯有如此,才能穩住國際社會信賴臺灣的基礎。(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