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染腸病毒重症 醫警周產期感染進展快、死亡率高
新生兒染腸病毒重症,臺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吳秉升提醒周產期感染進展快、死亡率高。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當前正值腸病毒流行季,雖然多數感染對象爲學齡前兒童,但若發生在抵抗力尚未健全的新生兒身上,病程進展往往又快又猛,極易引發敗血症、猛爆性肝炎、心肌炎、腦炎、凝血異常等全身重症,甚至導致死亡。
醫師提醒,周產期若母體感染腸病毒,病毒可能透過胎盤或接觸而傳染給新生兒,而此時寶寶體內尚未產生抗體,將面臨極高的重症風險。父母一旦在產前出現發燒、腹瀉、呼吸道或腸胃症狀,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及早應對可能的感染源。新生兒感染初期症狀不明顯,如脣色發紺、活力下降、嗜睡、皮膚斑駁等,都可能是重症前兆,不容輕忽。
近期臺北慈濟醫院即收治一名疑似因周產期感染腸病毒而併發重症的新生男嬰。張小姐在懷孕36周又4天時出現發燒,隔日剖腹產下一名男嬰「安安」,起初狀況穩定,但出生第四天卻在嬰兒室兩度出現脣色發紺。醫療團隊隨即展開檢查,雖排除先天性心臟病,但血液檢查顯示白血球及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並陸續出現發燒、活力變差等情形。
臺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吳秉升帶領團隊處理,懷疑是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立即安排血液培養、腰椎穿刺與病毒核酸檢測,並通報疾管署。最終確診爲伊科11型腸病毒感染,且併發敗血症、凝血功能障礙、心肌炎、黃疸、皮膚斑駁等多重重症表現,病情一度危急。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給予免疫球蛋白與全力支持性療法,寶寶病況逐漸穩定,一週後平安出院。
吳秉升指出,目前腸病毒已有數十種型別,其中引發新生兒重症的以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爲主。多數腸病毒感染屬輕症,如皰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但一旦影響新生兒,病程進展快、器官多處受損,重症率與死亡率皆高。伊科11型新生兒感染的重症率尤其驚人,死亡率約達2到5成,爲兒科醫師眼中最棘手的病毒之一。更棘手的是,目前無核準針對伊科或克沙奇B型的腸病毒治療藥物,也尚無疫苗可供新生兒施打,讓搶救時間成爲生死關鍵。
吳秉升表示,目前僅腸病毒A71型已有疫苗上市,但針對新生兒常見的病毒型別並無保護效果,加上成人感染腸病毒的症狀往往不典型,可能僅爲發燒、肌肉痠痛、腸胃不適或咳嗽,極易被忽略,增加新生兒暴露風險。吳秉升提醒,若母親在生產前兩週內感染,寶寶體內僅帶有病毒而無抗體,正好處於最脆弱時期;因此除了懷孕末期媽媽需更加註意個人衛生與身體狀況,託嬰機構也應強化環境清潔與人員衛教,防堵病毒擴散。
吳秉升強調,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目前的共識治療方式是儘早施打免疫球蛋白,此爲濃縮的抗體制劑,能中和病毒並提升寶寶對抗力,其餘則仰賴支持性治療穩定生命徵象,考驗的是整個新生兒重症團隊的反應與協作。家長一旦發現寶寶異常發紺、活動力變差、持續發燒、皮膚顏色異常等情況,應立刻就醫,不可拖延。
隨着天氣逐漸轉熱,腸病毒也將進入高峰期,臺北慈濟醫院呼籲全體家庭與託嬰機構提高警覺,加強防疫衛教,特別是有新生兒家庭,更應小心防護,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