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補助制度化 產業纔有後盾

我們常說愛要及時,對於扶助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政府補助」同樣要及時,才能給產業發展的必要薪火。近年來臺灣電動機車的推廣成效,深受「政府補助」影響,2019年電動機車銷售銷售衝上16.85萬輛高峰,但去年銷量卻一口氣跌破10萬輛,關鍵就在於政府補助金額縮水。

儘管政府數度重申支援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的態度不變,但補助的動作卻是聲聲慢,新年度都已過了一個月,中央政府才陸續對今年機車汰舊換新、電動機車補助政策拍板地方政府更僅有嘉義市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等四個財政相對吃緊的縣市先行確定,擁有直轄市資源高度的六都不見表態,直到2月4日臺北市才第一個公佈,讓業者感受不到政府襄助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的決心。

補助除了金額高低、補助辦法公佈時間早晚,補助政策的穩定性更是左右電動機車產業發展的關鍵。然而臺灣政府補助「年年變」,讓電動機車產業無所適從,每到年底業者都在抱怨:「明年度產銷計劃都不知道該怎麼編!」

不僅業者痛苦,消費者也不開心,「何時買電動機車才最划算,只有問天!」擔心現在買了,萬一明年補助更多豈不虧大。

電動機車業者認爲,既然政府遠程目標是綠能家園與電動載具,就應該讓補助制度系統化、穩定化,進而將補助逐步演變成對全民有利的中長期政策,而非年年像樂透開獎一樣,民衆莫衷一是,企業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