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兒虐會議8結論 不見系統性解方

臺北市一歲男童「剴剴」遭虐死,衛福部與地方政府社會局裝聾作啞三個月都未舉行檢討會議,還爲會議主責互踢皮球,誰都不願承擔。衛福部昨天終於邀來雙北社會局、兒福聯盟舉行檢討會議,但提出的八點結論,細究內容根本是隔靴搔癢。

收出養權責交給地方政府,強化保母訓練,以及增加訪查頻率,但仍無助於系統性防堵惡保母,現行的監管制度薄弱,即使要求放置監視器,真正需要調閱時,卻毫無用武之地。

此外,這次事件發生在出養童,但是照顧出養童的保母與一般托育保母幾乎都是同一批人,若是日託的孩子,因爲每天回家,家人還可發現異常;但出養童廿四小時收託,且多數家庭失能,一如剴剴,保母照顧品質與要求更加關鍵,把關機制也應該更嚴格。

然而,保母虐童事件並非第一起,近年類似案件就層出不窮,面對需要托育孩子的家庭,要尋找一個安心的托育對象,卻往往只能靠自己的敏銳度,或是碰運氣。

綜觀兒虐會議結論,僅有三歲以下政府安置童,不必經家長同意,即可由地方衛生局安排專責醫師,屬於明確的決議結果,其餘都還需要再盤點與討論。醫師雖是國內兒虐通報主力,卻不是察覺兒虐的第一道防線,連衛福部官員都說,這充其量只是讓社安網更加健全的另一雙眼睛。

衛福部新聞稿中只是一再強調要提升兒少保護、兒少照顧專業人員之兒少發展與兒虐辨識知能,這樣的作法根本是等出了事再來補救,沒辦法從源頭把關保母品質。

檢討會議已經慢半拍,衛福部應拿出誠意,全面檢討社安破網,並且對症下藥,不要只爲了在新聞風頭上辦一場大張旗鼓的檢討會,卻盡是發佈無關痛癢的改進措施,把對兒虐的恐懼留給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