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趕鴨子上架 臺鐵公司難脫胎換骨

再過廿天,百年老店臺鐵就將改製爲公司,本應是民生交通大事,但不僅旅客無感,專家對臺鐵未來轉型也憂心忡忡。蔡英文政府力推臺鐵公司化,人力缺口卻是愈補愈大,安全管理系統也淪爲紙上作業,更別說不敢碰觸凍漲廿八年的票價議題。如此急就章、被趕鴨子上架的臺鐵公司,也難怪外界不期待臺鐵能成功轉骨、提供更安全優質的服務。

歷經普悠瑪號事故與太魯閣號事故,外界對臺鐵組織僵化、長年未見長進已忍無可忍,蔡政府把公司化當成「萬靈丹」,藉此平息罹難者家屬、對臺鐵失去信心的民衆,還急着在蔡英文總統卸任前、明年元旦掛牌,凸顯此舉只是「政治迴應」。

從交通部提出公司化草案到正式掛牌,不過兩年多光陰,交通部長王國材不斷強調臺鐵將更安全,每塊土地都是「金雞母」,員工更有保障。然而,他擘畫的美好夢想,看在學者、國內外專家,甚至基層員工眼中,不僅不切實際,也一頭霧水。

臺鐵公司化後,提升安全與服務品質是關鍵目標,但臺鐵未來如何與高鐵競爭、強化觀光、改善誤點老毛病,都未見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政策;臺鐵工會預估明年約兩千至三千人退離,等於新公司一開門,將近兩成員工陸續離開,怎能不衝擊服務與安全?

但交通部不願花更多時間,先盤點所需的營業與技術關鍵人力,進而確認薪資條件,再招募、培養人才,建立賞罰分明、制度完善的企業環境,寧願看着高達一成的行車關鍵人力將退離,執意明年元旦掛牌,就是短視近利。

僵化的臺鐵若要永續發展,票價勢必得調漲、反映成本,交通部卻把燙手山芋丟給未來的公司董事會。但臺鐵公司仍是政府獨資經營,未來最終仍是由交通部拍板票價是否調漲,交通部不願趁公司化契機調整票價,說穿了就是不敢碰觸敏感議題、能拖就拖,淪爲形式改革。

甚至連末代臺鐵局長、副局長直接「轉型」爲首任董事長、總經理,「不換湯也不換藥」,外界要如何期待同一票人在換了招牌的組織工作,臺鐵就能脫胎換骨?

日本政府一九八○年就定出一九八七年讓日本國鐵民營化目標,花七年與社會及員工溝通,才換得現在高服務水準的日本民營鐵路公司。反觀國內,臺鐵已到不得不改革,卻未見政府痛定思痛協助臺鐵制定政策目標、徹底翻轉,臺鐵公司即便擁有全新門面,骨子裡卻毫無改變,改革終究只是政治話術和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