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看待實支實付險 應有新思維

實支實付險的改革尚未正式啓動,各大保險公司還在凝聚共識前,卻已出現商品停售潮,速度之快令民衆咋舌,背後引發問題令人深思。首先,實支實付險的改革是否有其必要性?再者,民衆的權益會否因爲改革而受到影響?

倘若就金管會所提出的「損害填補」原則及「損失分攤」機制,實支實付險的改革的確有必要性,畢竟過去實支實付險是看「張數」,而非實際醫療支出金額的大小給予理賠。因此纔會有保險公司認爲部分病友靠實支實付險賺錢,有違保險本意。

只是保險公司在當年設計實支實付險時,並未設算到醫藥及手術的費用會愈來愈高,站在保戶的立場來看,除了醫療費用外,還需要買營養品調養、甚至需要工作收入。因此市場上纔會有業務員對保戶以「雙實支」來行銷,也就是一張是用來付醫療費,另一張拿來補貼病後生活開銷。

長遠來看,這次實支實付改革若能順利完成,先前在癌症理賠上,癌友一直爭取把門診給付拉高,將不用住院的標靶治療也放進來,將更有空間,因爲這形同把其中一塊理賠支出省下來,去補另外一塊。未來民衆在看待實支實付險,也應有新思維。否則萬一保險公司撐不下去,商品下架或拉高保費、保障內容縮水,保戶將更無法透過保險取得保障,到頭來兩敗俱傷,絕非任何一方所樂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