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幽默「錯」了嗎? 爲什麼要把我罵臭頭!

饒偉生

因爲寫了篇晚班林志玲品嚐「淡定紅茶」的文,我在網路上就被罵到翻過去,原想用輕鬆幽默的態度,跟大家交個朋友,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叫我心寒。我反問自己,爲什麼某些人就可以用戲劇化綜藝化的方式去拍新聞專題,有的人可以用幽默的文字報導新聞,而我卻不行呢?這其中到底出了甚麼問題,令我輾轉難眠,半夜睡不着覺。

我所謂的戲劇化、綜藝化專題,主要指的是某些以旅遊美食或是趣聞主題的新聞,這些新聞每條長約3到5分鐘,正因爲其主題較爲軟性,所以可用較幽默的方式呈現。由此反觀,晚班林志玲首次現身不也是條軟性新聞嗎?難道她牽涉到國家大事,或是背後有着殺人犯火不可原諒事情,抑或是其牽扯到別人家的家務事,而不能輕鬆看待呢?

▲紅茶二十元,好喝,但喝多會胖。(記者吳秉嵩/攝)

我想了又想,都想不出來我到底犯了哪一條!難道這種軟性的主題,我也必須要寫得硬梆梆嗎?有人質疑,這是浪費新聞資源,但我又想反問,在我報導成大阿婆文具店熄燈號、踢爆文藻學院禁穿熱褲的誇張規定、質疑新北消防車值勤不能開紅燈的規定有缺失、爲遭門票詐騙的卡卡粉絲權益和協尋失蹤國中學生時,怎麼反應就沒這麼熱烈呢?

難道這就是媒體原罪嗎?只要稍微脫離傳統框架,就必須遭到撻伐?這樣的話,我看不到未來在哪裡......其實我每天都會看傳統四大報、各家新聞臺和網路媒體等等的內容,我發現有的人就是中規中矩,有的人卻有獨特作法,能讓新聞變得更加生動,而吸引不少固定閱聽衆支持。這些人有的是以戲劇化風格取勝,有的是以生動旁白見長,有的則是用字遣詞相當幽默,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對象,當然這都只僅限於軟性新聞上,若遇到需要嚴肅或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新聞,我都會細細琢磨文字,達到最中立的角度報導,爲的就是避免引起爭端

▲我睡不着覺,問自己十萬個爲什麼。(記者饒偉生/攝)

如此反思下來,我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情,但也對於部分人士指教,我欣然接受。

深夜時分,靠着檯燈,我孤獨坐在電腦前打下這段文字。大學廣告畢業公關,轉行幹媒體,就算被人稱爲「記者」、「編輯」,我骨子裡流的還是「廣告人」的血液,這是我的特質,卻被某些人視爲「廢材」,我感到非常痛心難過......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幽默才行,至少我是這樣認爲。謝謝指教!

作者饒偉生,花名阿饒,《ETtoday新聞雲》社羣編輯。因爲被太多人罵,所以三更半夜發文懺悔,有意見歡迎留言討論。本文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