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暴越刮越猛 透露出中國經濟的三大調整信號

(原標題:信用風暴越刮越猛,透露出中國經濟的三大調整信號

一場源於實體經濟、席捲國債市的信用風暴,在近期加速發酵。

作者 | 路口大爺

來源 | 智谷趨勢(ID:zgtrend)

01

11月的中國市場,極不平靜。

螞蟻上市匆匆忙忙按下暫停鍵,全球最大規模的造富盛宴一夜之間化作浮雲。

恆大和深深房的重組宣告終止,訴苦、借殼……花樣百出之後還是得認清形勢

這些新聞指向了同一個信號:內循環必不可缺的環節,是推動金融、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在未來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裡,高層一定會堅決遏制房地產金融化、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

但與此同時,一場源於實體經濟、席捲中國債市的信用風暴,也在近期加速發酵。

上週,河南一家國企永城煤炭發行的公司債出現毫無預兆的違約,更離譜的是永煤在違約之前將核心資產隨意劃轉,一幅打定主意欠債不還的勢頭引發市場巨震,國企信仰崩塌,心涼了一大截。

中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作爲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被高層在不同的場合反覆提及。作爲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主力、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債市卻在此時顯露出原始化色彩。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令人錯愕的風險事件,市場躁動不安。隨着經濟調整越深化,我們越要學會適應更多“超預料”的出現。

暢通內循環之路,絕非易事。不過,目前來看,中國還是穩得住的。

在這場信用風暴中,我們也將會看到中國經濟出現三大調整信號。

02

第一大信號,開啓“國企違約”的常態。

在永煤之前,清華系的紫光、寶馬的合資夥伴華晨,一個個濃眉大眼的也都相繼爆雷。

本週一清華系的紫光還被媒體爆出,2017年發行的13億私募債券實質違約,“先還1億,剩下12億展期半年”的方案流產了。

週五,華晨集團宣佈破產重整。隨後證監會宣佈對華晨汽車集團及相關中介機構採取專項檢查。

把核心資產無償轉給附屬公司,最後借債不還,金蟬脫殼

“做生意要有本錢,借錢要還,投資要承擔風險,做壞事要付出代價。”這四句話放在國企身上,也不應該例外。

國企、校企的AAA評級信仰在風雨中飄搖,而中國的評級機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也不得不令人懷疑。

這一波國企違約的苦果,是4年前那波盲目加槓桿“暴富”之後吞下的。

紫光、華晨、永煤……國企該爆的雷還沒到頭。

也是在這次風暴中,債券市場的“結構化發行”開出第一張罰單。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精功集團兩隻債券在發行過程中,直接或間接認購自己發行的債券,破壞了市場秩序。

同日,該協會下發通知嚴禁這種“自融”行爲。這種違規行爲此前已經在滬深交易所被禁止。

不過, 這些違約國企目前也沒收到什麼處罰,倒是金融中介機構倒了黴,反倒成了金融供給側改革了。

債市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路,還長着呢。

03

第二大信號,信用分層加速。

目前爲止造成最直接衝擊,一個是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一個是地方公信力下降。

11月19日,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創下了史上新高,一度達到了250個基點。

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連續7天上漲,來到了3.35%附近。

11月20日,在岸1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兩年高位。

信用債市場的風險情緒傳遞到了利率債市場,加上現在年末機構資金並不充裕,只能從國債市場贖回流動性,國債都出現了價格下跌。

央行對貨幣政策不但沒有鬆口,反而還有退出寬鬆的想法,導致國債的收益率繼續受到擾動。

信用風險正在重新定價,整個債市遭遇拋售潮,煤炭類企業、部分AAA國企的債券價格大跌,有些還不得不取消債券發行,債券基金也顯露出幾分恐慌贖回的情緒。企業信用分化,弱資質國企短期內融資成本不斷升高。

另一方面,可能地方政府的剛兌信仰還沒打破,一些地方政府的“好運”已經快透支了。

在中國這種政商環境下,這些惡性違約事件無疑讓部分地方公信力受到影響,區域內弱資質國企遭殃。包括上週在“青海模式”的市場傳言中,雲南城投債遭遇拋售。

儘管河南某財經部門廳局級官員說,:“政府要支持企業走出低谷,肯定不存在逃廢債的問題。政府不會支持企業逃廢債,這不符合市場規律,絕對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也不會無原則地幫。”

河南周圍的兄弟省份也都生怕被連累。

比如山西。山西的領導很及時出來說,省屬國企近期需要兌付的債券毫無問題,腦海裡從沒閃現過欠債不還的念頭,借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晉商的基因。漂亮話對安撫市場情緒還是有點作用的。

比如湖南。網上有一份文件傳出,某經濟技術開發區半威脅、半祈求轄區內某企業不能違約。因爲關係整個區的大局穩定。

以後,區域的分化還會體現在信用的加速分層,越富裕的頭部區域越容易融資,發展越快,道理很簡單,錢生錢。而信用不好的地方,要怎麼借到資本來發展,會變成難題。

這次違約引發的市場巨震也引發了高層的注意。

彭博稱,國務院已做出指示,要求相關部門評估信用市場的風險情況,確保金融市場穩定,不會出現溢出效應或者出現跨市場或系統性金融風險。

04

第三大信號,控槓桿和穩貨幣,是接下來的趨勢。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吹風了兩個觀點,引發市場的關注:

一是債務週期與經濟週期錯位,應堅決降槓桿以防債務破滅。

他認爲,以往債務週期的“積累、危機、衰退、復甦”對應經濟週期的“繁榮、衰退、停頓、復甦”。現在債務週期右移,與經濟週期錯位,債務的“積累”對應經濟的“衰退”。而債務率的高企使得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空間縮小,應堅決降槓桿以防後期出現債務破滅風險。

截至2020年三季度,中國的宏觀槓桿率爲270.1%,比2019年末上升了24.7個百分點。而這輪債務,主要是由企業特別是民企驅動的。企業部門槓桿率164.0%,居民部門61.4%,政府部門44.7%,分別較2019年末擡升了12.7個百分點、5.6個百分點和6.4個百分點。

加槓桿有多快樂和瘋狂,以後去槓桿就有多難。爲了應對疫情而寬鬆的信用,也要開始進入防風險的階段。像2018年那輪去槓桿的激烈程度應該不會出現,但控槓桿是必須的。

二是已經到了研究寬鬆貨幣政策有序退出的時候。

依據是中國在經濟復甦上走在前面,但退出的節奏也要掌握好,必須要早研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全球經濟復甦勢頭可能正在減弱。而中國作爲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對比之下,監管層對未來的經濟預期樂觀了不少。

LPR已經7個月沒有降,甚至有人認爲央行可能會加息,但無論如何,央行退出寬鬆是必然的。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最近也表示,總體而言,中國現在並沒有多少空間去降息,因爲目前市場利率水平低於自然利率均衡水平。這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扭曲,導致資源分配到一些低效率領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道德風險

即便是在這場信用風暴下,央行的立場似乎也絲毫不受撼動。

樓市渴望的大放水利好,是等不到了。

實體經濟在借債的時候,也要早日做好了“不降息”的準備。

中國一邊要防止債務失控,一邊又要防止寬鬆帶來的通脹。這是個不小的任務。

當然,高層的戰略佈局已經越來越清晰,安全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爲發展的前提。自然也會有前瞻性的對策應對國內、國際的局勢變化。

隨着經濟佈局的深化調整,中國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會加速形成。這是中國應對一切局勢變化的底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智谷趨勢(ID:zgtrend)微信公衆號。《智谷趨勢》:它爲一箇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據悉,帝都深處的人也會在睡前打開這個號。高層會議、宏觀經濟、城市脈絡、政策變動……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