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撞地球不只讓恐龍滅絕 「持續10萬年」升溫5度 

▲過去研究指出,6600萬年前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實習記者王芳瑋綜合報導

學家研究北非突尼西亞化石碎片,發現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只造成恐龍滅絕,行星撞擊地面時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讓之後10萬年的地球溫度上升了攝氏5度。

這項研究24日發表在《科學期刊,研究主要作者密蘇里大學氣候學家馬克勞德(Ken MacLeod)表示,行星撞擊地球與過去200年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全球暖化速度非常相近,「如果全球明天開始停止所有與化石燃料相關的生活方式,地球仍然需要10萬年才能回到工業革命前的氣候狀態。」

馬克勞德與同事們前往突尼西亞卡夫(El Kef)地區,該地同時也是白堊紀-古近紀(K-Pg)界線的一處古生物遺址。馬克勞德的研究團隊分析分佈在K-Pg界線上、下層沉積物魚類化石,K-Pg界線上、下層分別代表行星撞擊前的5萬年和撞擊後的30萬年。

▲科學家分析魚類化石骨骼中殘留的「氧-18」含量,推測行星撞擊地球前後的水溫變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示意圖,非當事化石。)

研究人員分析在突尼西亞分別採集撞擊前5萬年、撞擊後10萬年和撞擊後30萬年,共40個魚類化石樣本。而魚類生長環境的水溫會決定氧的同位素「氧-18」殘留在牙齒鱗屑骨頭中的多寡。馬克勞德說,這3組樣本之間氧同位數的多寡存在很大差異,「水溫每變暖4到5度,化石中氧-18的含量就會降低千分之一」。

研究團隊分析後發現,行星撞擊後水溫從攝氏20度急遽上升到25度,此種情況維持了10萬年纔回到撞擊前的溫度水平。馬克勞德指出,由於極地放大現象,極地地區所受到的氣候影響往往會比赤道地區更大,所以極地地區的溫度可能比撞擊前暖化5度以上。

馬克勞德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行星破壞性撞擊後,地球氣候所產生的重大變化,還可作爲當今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現象的參考。

▼馬克勞德指出,若人類停止使用所有化石燃料,地球需要10萬年才能回到工業革命前的氣候狀態。(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