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紓困券是個好主意

(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疫情逐漸穩定,確診和死亡人數都不再讓人心驚膽戰,由3級警戒降級的機會似乎就在眼前,加上服務業營收受警戒升級的衝擊極爲嚴重,除5月分失業率4.1%爲7年半以來新高之外,7月16日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放無薪假的企業有2704家,勞工達3.2萬人,短短1周即增加821家、1.1萬人,增加者過半來自住宿餐飲業。因此,外界要求再次發放紓困或振興券,或直接對國人發放現金刺激消費的呼聲高漲,目前已獲得政府重視。

媒體報導,行政院擔心現金會被用於儲蓄而不考慮,但正在考慮發放振興券,已請國發會和各部會規畫方案,近日將開會討論,且會將受創最深的餐飲業列爲優先適用行業。

事實上,沒有一種方案是沒有問題的,端看主要是要達成什麼目標。發放現金是要確保所有民衆都會被關照到,以免真的有人走到絕路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提供振興券是要刺激消費來帶動經濟成長,但一定多少會有「替代性」消費,且允許消費的範圍越大,替代性消費的效果就越大,激勵額外消費和經濟成長效果就越小,但顧及行業的「公平性」又很難限制消費範圍。故無論是馬政府的「消費券」,或去年蔡政府的「三倍券」,由於允許消費的範圍極大,民衆都樂於拿來購買日常用品以替代平日消費,所以帶動經濟的效果都相對有限。

所以,若這次發行消費票券的目的,是要挽救近乎窒息的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的話,邏輯上就不宜將適用範圍擴大,以免稀釋了對這些受害最大行業的紓困效果。

因此,不妨將這樣的消費券稱爲「行業紓困券」,並將範圍限制於此波衝擊最大的旅宿餐飲、按摩美容美髮等消費受到3級警戒嚴格限制,以及被要求直接停業的行業,包括網咖、電玩等10種特殊行業,夾娃娃機店等8種防疫風險場所。

由於這些服務行業的範圍有限,而且衝擊最大,所以將「行業紓困券」的適用範圍限制於此,一方面在邏輯上合理,因爲它們爲全國防疫做了最大犧牲,需要特別紓困;二方面紓困效果將會顯著,因不會被其他受衝擊相對較小的行業稀釋。政府不宜好大喜功,爲討好衆多業者而將適用範圍擴大到其他行業,否則在這些行業的紓困效果不佳下,無薪假或失業率攀升現象將繼續惡化。

若同意上述概念,接下來就該思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這個方案有效執行,因倒閉歇業狀況正在持續發生,拯救紓困行業如同救火,一刻不得耽擱。由於先前已有「三倍券」的發行經驗,政府相當清楚每一種發放補貼途徑的效率,可以複製民衆取得補貼速度最快的模式,儘速讓大衆取得消費補貼,到符合適用資格的商家進行消費;同時,儘快在網站公佈符合資格的商家名單,也提供合格商家下載政府提供之標示,張貼於商家門口供消費者辨識消費。

「有政府,請安心」,「行業紓困券」正是落實這個口號的最佳機會。(作者爲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