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硬塊以為是骨頭 罕見男性乳癌專挑「高齡阿公」下手

乳癌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也會發生在男性,且男性乳癌通常找上高齡者。本報系資料照

一位70多歲的男性,長期自覺胸部皮膚搔癢,偶爾感覺到左邊胸部「硬硬的」,嘗試觸摸自行判定硬塊應該是骨頭,長年置之不理,今年初,老翁胸部皮膚潰瘍,原先以爲是骨頭的硬塊呈現紅色,起初至皮膚科就診,醫師一看直覺不對勁,經切片是罕見的「男性乳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表示,男性乳癌的盛行率相對低,但並不是沒有,且男性乳癌多數與體質、肥胖,加上男性使用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有關,通常好發年紀都超過60歲,多數發現時都已是晚期,上述案例的老翁乳癌期別爲第二期,雖爲早期,但等到皮膚潰爛才被察覺,所幸癌細胞並沒有侵犯到淋巴以及上皮,經手術將病竈全數切除,後續加上賀爾蒙治療,目前已痊癒。

王文科表示,乳癌有多種類型,國內患者有90%屬於「乳管癌」、5%屬於「乳小葉癌」,其餘病理分類較爲少見。國內零期乳癌的佔比大約佔15%,許多患者會詢問「零期乳癌有必要治療嗎?」王文科表示,零期乳管癌約有4到5成的機率,3個月到2年間會變成侵犯性乳癌,癌細胞極可能轉移。

王文科表示,根據調查亞洲人一輩子得到乳癌的機率約爲8%到9%,美國人約爲12%,乳癌通常與基因有關,如果帶有BRCA 1或是BRCA 2基因的民衆,女性約有60%到80%會發生乳癌,男性約爲4%到6%。男性乳癌雖然少見,但近年還是有增加的趨勢,推測可能與高齡化、使用藥物等有關。

王文科表示,男性乳癌通常會認爲與男性女乳症有關,臨牀經驗分析的結果顯示「並不一定」,男性女乳症者若出現乳癌症狀,發現通常會比較早,但有些男性並沒有女乳現象,也可能會出現乳癌,且與女性乳癌相同,男性乳癌的類型也是9成都屬於「乳管癌」,治療方式以及存活率一致,第一期被發現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約爲95%到99%、第二期約爲90%、第三期約爲80多%、第四期僅剩30%。

王文科表示,近年臺灣雖很積極推動乳癌自我檢測、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等,也大幅增加早期乳癌的發現比例,但臺灣整體篩檢量還是低於美國,臺灣篩檢量約落在41%到42%左右,且該數字已經到了頂點。臺灣45歲到69歲的女性,約有35%一輩子沒做過乳房篩檢,約30%沒做過乳房自我檢測,呼籲民衆千萬別輕忽乳癌的威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