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護道安 林蔭大道剃光頭

爲改善臺灣「行人地獄」惡名,營建署規畫交叉路口25公尺範圍內植栽高度不可高於50公分,但若依此規定,各地需移植的植栽數量將相當可觀。圖爲北市工務局邀請國外專家示範修剪仁愛路林蔭大道行道樹。(本報資料照片)

爲洗刷臺灣「行人地獄」惡名,內政部營建署着手修法,規畫交叉路口25公尺範圍內的植栽限高50公分,以確保駕駛和行人不會因植栽遮擋視線,而發生意外。若依此規定,各地著名的林蔭大道,如臺北市仁愛路、敦化南北路等多處蓊鬱的路樹,將不復存在,都市景觀將大爲改變。

避免遮擋視線 減少車禍意外

用路安全與路口植栽,哪個重要?YouTuber「火花羅」曾拍攝影片,指新北市蘆洲環東大道分隔島上種植行道樹,會遮蔽駕駛視線,汽車在停止線之前,纔會看到有行人站在分隔島與斑馬線的交界處,「火花羅」批評政府的「綠化」措施反成爲道路殺手。

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前的大學路分隔島上也種滿植栽,曾因樹木垂枝遮蔽視線,導致2名大學生車禍死亡。東華大學表示,正門前大學路(花35-1)系屬縣道,非學校所轄。壽豐鄉公所秘書江思婷則表示,車禍原因很多,不過如果危及行車安全,公所在人力充足下會配合,並尊重專業判定。

營建署5月就《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修正草案,召開審查會,邀請地方政府代表共同討論,並達成共識,「交叉路口爲保持良好行車視距,距停止線25公尺範圍內植栽帶種植之灌木、草花或草皮,栽植高度應低於50公分。」迄今3個月後,修正草案尚未公告。營建署說,還需要再請專家、地方政府就實務面做討論。

移植工程浩大 實務恐有困難

其實交通部在2020年5月曾公佈《公路景觀設計規範》,規定中央分隔島頭應保持視距淨空25公尺內,植栽不可高於50公分,營建署這次修法是將市區道路納入規範。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召集人林柏勳贊成營建署願意修法改善,政府終於肯面對是好事。林柏勳認爲,相關規範都有,但這些都是準則,不具強制力,地方政府沒有落實,形同具文。

如果依照營建署的新規範,路口植栽遷移將是大工程。根據統計,臺北市的行道樹有9萬4053棵,新北市的行道樹,包括分隔島與人行道就有7萬3396棵,當時至營建署開會的地方政府就反應,若依規範執行,恐有很大數量的喬木需遷移,實務上有困難。

增加彈性機制 融合景觀安全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肯定營建署修法方向,但李克聰認爲,保障道安須與環境融合,地方政府才易於執行與維護,例如臺北市仁愛路樹木較多,若採取統一標準,強制移除可能將引起民怨,建議增加彈性機制,在行的安全與維護景觀之間,找到修法平衡點。

臺北市警察交通大隊表示,有些駕駛人到停止線才能看到用路人的情形,如果能更早之前發現,確實能對行車安全更有幫助。

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也建議,考量路口行人可視性及右轉車輛轉彎視距,路側人行道的植栽規畫應該也要納入規範。

新北市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科長林昭賢表示,打開視距對交通而言是好的,交通單位當然支持,但實際執行面須視維護單位評估是否有困難。

新北市養工處長簡必琦則說,若跟交通安全有關,地方都會配合,且路口轉彎處若有高大灌木確實有安全疑慮,過去執行人行道改善工程時,施作前都會與交通局一起研究是否有行車安全疑慮,交通局也會提出類似建議,對於營建署修法內容,目前看起來都可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