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豪專欄-美大選添波動 但無礙多頭格局

時序已經進入10月,2020年第四季可能會是近年來最重要的第四季,包括美國將選出下一任總統,而在疫情肆虐下催生的首支疫苗有望於年底問世,股市也迫不急待地反應了可望於2021年出現的經濟復甦。

回顧今年以來,全球股市表現仍然高度分化,受惠後疫情時代,工作與消費習慣發生改變的族羣,包括科技類耐久性消費財及通訊類股,表現強勢。反觀傳統上反應經濟復甦的循環型類股,包括能源金融工業類股,迄今仍相對落後。

不過,10月以來,大多數市場及多數產業都呈現上揚走勢,包括金融、能源及工業類。以MSCI指數爲例,除了MSCI新興歐洲指數呈現下跌走勢外,其他主要市場都是上漲格局。但隨時間逼近美國大選,市場氛圍也更容易隨着許多潛在變數產生波動

在全球關注的美國大選議題上,包括總統候選人之一拜登勝選機率持續攀升,且在搖擺州的勝率持續提高;種族議題、移民問題等,也可能是左右選情的其中幾個關鍵因素;而愈接近投票日,市場的重心也可能愈會轉向通訊投票對大選結果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大選帶來的諸多可能的變數之中,對市場可能產生較大沖擊的有兩種情況,一是總統與國會分裂,不利政策推動,對市場影響最大;一是美國大選結果因爲投票差距,或是郵寄通訊投票而延誤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實際上,2000年也曾出現小布希和高爾的總統選舉僵局。2000年11月7日投票日,12月12日最高法院宣判佛羅里達州重新點算選票過程違憲後,選舉結果纔得到確認。當時初期造成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市場風險趨避,美債殖利率跌、美元漲。

至於在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政策方向上,共和黨大致維持現狀民主黨則主張擴大財政政策規模;但不論誰當選,新的財政政策料都會推出,差別只在於規模大小。而即使是有意調高企業稅的的拜登當選,預期也有緩衝,不會改變美國股市的多頭格局。

回到基本面,9月份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由51.8升到52.3,連續三個月處於象徵擴張的50之上,顯示各國陸續解封之下經濟已陸續改善;已開發市場由前月的51.2升至52.2,美、英與歐元區連續返回50之上,新興市場由前月的52.5升至52.8,金磚四國之中除俄羅斯之外全數升至50之上。

美國製造業ISM前景樂觀,9月指數雖由56略降至55.4、但仍在高檔,再從細項來看,接單高、存貨低的現象,亦反應出景氣顯著回升;另外兩大的經濟體中國及歐元區的製造業指數則仍在續升。

受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以美國爲例,勞動力復甦動能減弱,非農就業人數不如預期,失業率下降幅度超出預期,但伴隨着勞動率也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永久性失業人數的增加,將使經濟復甦比預期更長、更緩慢。

在政策面,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推出寬鬆貨幣,以因應疫情造成的全球景氣放緩,聯準會主席鮑爾近期推出目標通膨概念,顯示聯準會將維持低利率非常長一段時間,而歐元區近期呈現通縮狀況,後續可望加大寬鬆貨幣政策,全球多數央行大量挹注流動性支撐經濟,全球金融市場將處於極度寬鬆貨幣環境

展望未來總統大選終將落幕、疫苗最快年底前有望推出、更多財政紓困方案有機會通過、全球景氣仍在復甦、資金流動性仍非常充裕,且年底消費旺季到來,市場過熱亦得到緩解,短期修正並不改變中長線正面看法。若擔心美國選舉風險,短線可以小幅提高現金以等待機會彈性加碼,但不須過度降低股票部位,以免錯失景氣復甦行情。

債市受全球經濟減緩,主要央行擴大貨幣寬鬆、承諾購債以支持信用市場。短期來看,市場氣氛轉差導致信用債賣壓。長期來看,科技進步人口老化有助壓抑全球通膨率上升,加上退休理財對於債券的龐大需求,有利債市長期表現。信用債因息收較高,且可受惠景氣復甦,在低利率環境相對具吸引力,表現空間相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