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佳:因傷病停航爲夢想續航
徐莉佳與獨臂船長徐京坤在上海帆船公開賽中 不斷前行的徐莉佳
3月30日,作爲上海帆船公開賽形象大使的倫敦奧運會帆船冠軍徐莉佳,與獨臂船長徐京坤合作,獲得大帆船J80級比賽第四名,這是徐莉佳第二次參加上帆賽,但大帆船駕馭對她來說仍是全新挑戰。當然,這也非常符合徐莉佳的性格——她很願意嘗試新的領域。
2017年起,她轉型體育自媒體,邁入全新“賽道”,至今已採訪了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15個項目,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22個項目,以及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25個項目。此外,她還計劃組建中國船隊征戰世界大帆船賽……徐莉佳的轉型,如此與衆不同。
轉行自媒體延續奧運情緣
在中國帆船界,徐莉佳是戰績最突出的一個——2001年她14歲時,便獲得世界帆船錦標賽OP級女子冠軍,並在第二年成功衛冕。2006年,她在帆船世錦賽激光雷迪爾級比賽中獲得冠軍,後來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激光雷迪爾級銅牌,實現了中國帆船項目奧運獎牌零的突破。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徐莉佳一舉拿下這個項目的金牌,實現中國乃至亞洲帆船史上的歷史性突破。在那屆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徐莉佳還出任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旗手。2016年裡約奧運會,徐莉佳由於受到肩傷的嚴重困擾,表現未能達到預期,僅以第18名的成績止步獎牌輪。此後一年多時間裡,徐莉佳仍在努力,希望能堅持到東京奧運會,但傷病的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無奈之下,徐莉佳選擇退役。
作爲中國帆船的標誌性人物,退役後的徐莉佳其實擁有很多選擇:她可以擔任船隊教練或是領隊,抑或憑藉良好的英文基礎,擔任船隊的翻譯,還可以成爲運動員的心理輔導師等等。“但這些角色,我嘗試後都感覺不是最能吸引我的。感覺自己一直都在帆船這個圈子裡,我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徐莉佳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由於做運動員時,與媒體打交道的次數很多,我就覺得可以嘗試下去做個媒體人。與不同領域的運動員接觸,瞭解和挖掘他們的故事並呈現出來,這樣的經歷讓我特別感興趣,也讓我感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續寫奧運情緣。在帆船賽場上,經常能看到五六十歲的選手,帆船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項目,它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選手參與其中。而這也曾給我很大的激勵,當時希望在自己歲數大了之後,也能一直駕駛帆船參加奧運會。但後來由於傷病,我無法實現這個夢想。可當我成爲媒體人後,覺得自己找到了另外一個途徑去實現奧運夢想。我期待着能報道9到10屆奧運會。作爲自媒體人,我的內心感受是跟之前從事帆船運動有類似之處的,那就是帶着激情的狀態,去開啓新的一天。”
新媒體藍海“弄潮兒”
選擇做體育媒體人,也與徐莉佳的求學經歷有一定關係。徐莉佳2019年在英國索倫特大學拿到了體育新聞碩士學位,在實習期間,她就在英國的一些重要賽事像溫網、斯諾克世錦賽等現場進行過報道。
很多人形容徐莉佳是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這個評價恰如其分。2017年10月,徐莉佳開播了音頻節目《帆船佳音》;2018年1月起,她與上海五星體育廣播合作,開啓《體壇佳音》周播節目;同時她還使用各種新媒體平臺,發佈音頻、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的原創內容。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徐莉佳發自奧運現場的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傳播力驚人,平均播放量突破50萬。2023年,徐莉佳以國際帆船聯合會技術官員以及自媒體人的雙重身份,參與並報道了杭州亞運會。這期間,她與某網站合作了一檔冠軍對話欄目,好評如潮。2024年巴黎奧運會,雖然徐莉佳未能獲得採訪證件有些遺憾,但她仍自費前往巴黎,購買了多場賽事門票,以觀衆的身份現場“打卡”,涉及25個項目。
做自媒體8年享受交流過程
據徐莉佳透露,當初決定做自媒體時,家人、朋友都很擔心,外界也不看好她的前景。“當時不少人跟我說,你也就能堅持一兩年吧。”徐莉佳說,“但現在,已經快8年了,我仍然在做自媒體,而且是全職在做。我非常享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傳播體育文化,並且享受與運動員交流的過程,這也是激勵我繼續走下去的原動力。”
其實,家人之前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因爲徐莉佳有着奧運冠軍的光環,但轉型成爲自媒體人後,她要追着其他運動員去做採訪,有些時候還會被拒絕。徐莉佳說:“我認爲追着運動員做採訪,是很正常的事情,想要製作出好的新聞作品就需要不斷地尋求採訪機會。對我而言,去找運動員做採訪,這不是什麼拉不下面子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挖掘到好的故事。”
如果真遇到被拒絕或者採訪無法執行的難題怎麼辦?“有些時候,其實運動員很願意接受我的採訪,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沒辦法完整進行下去。可即便如此,我也從來沒有放棄繼續採訪的努力,還是要努力爭取。實際上,我對此(被拒絕)早已習以爲常了,哈哈。”徐莉佳說。
運動員經歷成爲最大采訪優勢
由於與不少自己的採訪對象有着相似的運動經歷,包括遭遇過相似的傷病,體會過狀態起伏的艱難,徐莉佳在採訪和溝通中更容易產生共鳴,也更能讓受訪者表達出最爲真實與細膩的內心感受。而這也是徐莉佳作爲自媒體人的優勢所在。“我覺得對運動員進行採訪,更像是一種聊天。他們一見到我,就感覺我是瞭解他們的大姐姐,特別能聊到一塊。如果對方性格內向一些,這種優勢能讓他更容易打開話匣子。”徐莉佳說,“雖然我不是專業記者出身,但我有20多年做運動員的經歷,更容易感同身受。”
這些年,徐莉佳作爲自媒體人的採訪經歷頗爲豐富。2021年,當徐莉佳得知自己的奧運會採訪申請通過後,果斷地前往東京現場報道奧運會。她說:“奧運會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情結,所以當這樣的機會出現時,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錯過。”
2023年,徐莉佳作爲國際帆船聯合會官員,前往杭州亞運會工作。同時,國際帆聯也讓她兼顧做一些現場採訪。而這正是徐莉佳的特長,她爲國際帆聯做的視頻節目,獲得了很好反響。亞運會帆船比賽結束後,徐莉佳又與某網絡平臺合作,推出亞運冠軍選手的深度訪談節目,反響熱烈。
採訪的經歷也給徐莉佳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比如,前跳水奧運冠軍,如今全紅嬋的教練陳若琳給她講述了自己的傷病史,說自己可能除了頭髮之外,身體部位全都是傷病。奧運舉重冠軍李雯雯給她講述了爲了應對項目級別的變化,要在短時間內增重幾十斤的艱苦歷程。這些故事都讓徐莉佳感動,也有了更強的弘揚運動員拼搏精神的願望。
夢想組建中國船隊征戰世界大賽
雖然跨入了自媒體賽道,但實際上徐莉佳的航海夢並沒有終結,這也符合她的“弄潮兒”特質。2023年,她參加了世界環球帆船賽,參與體驗並開始認真學習操作大帆船的技能。今年春節後的兩個月,徐莉佳大部分時間在澳大利亞,不僅考下了船長證,還在加入國外船隊的經歷中,積累着駕馭大帆船的經驗。以前徐莉佳從事的是奧運競技項目,但實際上大帆船項目的賽事類別更多,且包容性更強,也帶給徐莉佳很多不同的感受。同時,徐莉佳也在不斷更新自媒體作品,分享自己在大帆船項目中的所見所聞。比如,近期徐莉佳發佈的一條在休閒船中度過海上一天的視頻,就很吸引眼球。
其實,徐莉佳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有一天可以組建一支中國的船隊去征戰世界大帆船賽事。“大帆船項目的種類太多了,5個人、10個人、30個人組成一隊的都有,這是一輩子都學不完的。我覺得中國帆船在奧運會上的成績比較突出,相關投入也大,但是奧運會之外的大帆船賽事,中國人爲什麼不能自組船隊去參賽?”
但想要組建這樣的船隊絕非易事,不僅僅需要巨大的熱情,更需要各方面的高額投入。徐莉佳去年曾經發起過一個招募計劃,希望能夠召集志同道合並有足夠實力的人一起組隊,可惜並未成功。相比較而言,大帆船在中國還是極小衆的項目,目前時機還不成熟。可這並不妨礙徐莉佳爲此積極做準備。過去幾個月,她一直跟隨國外的船隊學習技能、積累經驗。“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牽頭召喚中國水手,在國際大帆船賽事中展現他們的力量,並有所作爲。”徐莉佳說。
中國帆船歷史不斷被改寫
雖然帆船在中國還不是熱門項目,但藉助着奧運戰績以及帆船項目的大力推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接觸並從事這個項目。令人欣喜的是,世界大帆船賽事中也有了不少中國人的名字。
從“中國環球航海第一人”郭川,到參與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成爲首位完成環球航行的中國女航海者宋坤,再到如今的“獨臂船長”徐京坤登頂“航海珠峰”,成爲世界單人不間斷環球帆船賽中的首位中國船長……中國帆船的歷史不斷被改寫。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上海帆船公開賽上,對大帆船項目有着濃厚興趣並在這個領域不斷積累經驗的徐莉佳與徐京坤並肩作戰,完成了“雙徐會”,傳爲賽事的一段佳話。
在徐莉佳看來,中國大帆船賽事逐漸增多,有些已經被打造成爲當地的海上賽事品牌,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高水平帆船選手參賽,這絕對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而她以參賽者和自媒體人的雙重身份投身其中,也一定能爲項目的推廣盡一份力。
勇立潮頭,正是她的一貫追求。
·後記·
優秀運動員轉型媒體人風潮漸起
優秀運動員甚至是明星選手退役後轉型進入媒體行業,已經逐漸成爲一種風潮。這不僅讓運動員找到了一條新的人生髮展道路,也爲體育迷欣賞比賽、獲得專業知識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曾經在同一屆亞運會上獨得五枚金牌的體操名將莫慧蘭和乒乓球世界冠軍楊影是較早轉型的代表。莫慧蘭退役後,1998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就讀,希望自己日後能成爲一名新聞人。在大學就讀期間,莫慧蘭曾多次擔任特約記者,解說大型運動會。2002年,莫慧蘭從人大畢業,以自身獨特的優勢成爲鳳凰衛視《中國奧運行節目》主持人。之後十多年裡,作爲一名體育媒體人,她無論是日常採訪,還是奔赴奧運一線做報道,都樂在其中。楊影的經歷與莫慧蘭相似,她退役後進入北京廣播學院攻讀播音主持專業,2006年正式與央視體育頻道簽約,成爲體育節目主持人,在乒乓球解說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隨着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籃球和足球比賽轉播增多,這兩個項目的退役球員轉型媒體的案例也漸多。比如籃球界的霍楠、李根、張兆旭、曾令旭、吳謙,足球界的徐陽、劉越、李毅等,都在自媒體圈很活躍。他們的專業知識、運動經歷以及圈內人脈是外人無法複製的,這也使他們的解說自成一派,擁有各自的粉絲。
本組文/本報記者宋翔
統籌/王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