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蜀道傳奇(考古札記)

進入21世紀,古道驛路考察引人關注,先後有蜀道、川黔鹽道茶馬古道、秦直道、唐詩之路、唐蕃古道、嶺南古驛道的考察。但若要我推舉其中最有名的,則非“蜀道”莫屬。

蜀道,即由秦入蜀主幹道。起點在今天的西安,終點在成都。它以漢中爲關鍵節點,往北主要有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向南主要有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荔枝道四條。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吟誦至今。秦嶺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000多米,所以東漢時就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雲兩角,去天一握”之說。再加上其他的大山,蜀道之難首先在其高不可攀。

蜀道有很多傳奇。其一是金牛道。古文獻記載,秦王以計誘騙貪財蜀王以五個壯士開山修路道路修通,蜀王得到能變金石牛,但秦國大軍也乘機暢通無阻打進成都。真實存在的金牛道就是這個傳奇的證明。其二是棧道鋪設。《戰國策》記載,戰國中期,蜀道上棧道已是綿延數裡。考古發現的多處棧道證實了這些記載。其三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楚漢相爭時,劉邦封遷漢中,張良建議劉邦火燒棧道,向項羽表示無意北返的心跡,以此麻痹項軍。接着韓信又用修復棧道的計謀騙過項羽,得以悄悄繞道攻入關中,在楚漢之爭中拔得頭籌。其四是蜀道上曾有用火燒水激法開鑿出來的、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門隧道,長約16米、高寬約3—4米。三國時期諸葛亮經由蜀道數次北伐的故事也因《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

事實上,作爲一條連接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蜀道在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蜀”第一次見於記載就是在周原甲骨上。成都平原大量考古發現也證實西周後巴蜀和中原聯繫更爲緊密。

利用蜀道吞併了巴蜀,進而有了人口、糧倉和對東方六國尤其是楚國的地理優勢,是秦能一統天下的重要基礎。

唐以後,在北方盛行的佛教石窟藝術主要是經蜀道傳入四川,在巴蜀大地蜀道沿線上散枝開花,結出了中國唐宋佛教石窟藝術最鮮豔的果實。

通過無數次實際行走的考古調查,蜀道有了更多的發現:在金牛道上的梓潼縣發現了西漢廣漢郡郡治所在,在廣元發掘了秦漢墓葬羣唐宋古窯遺址。在米倉道上找到了罕見的石棧遺存、唐代的鄭子信修閣題記、宋代修琉璃關道路題記。發現了保存比較完整的抗蒙古城小寧城以及數量衆多的古橋、古棧道遺蹟。大量的明清修橋修路石碑。在荔枝道沿線發現多處多龕唐宋石窟,其中有數龕正是唐開元、天寶年間開鑿的,令人遐思。這些考古新發現年代跨度大,許多是與道路本體相關的重要實證,爲蜀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撐。

我們通過行走,可初步確認蜀道道路走向變化不大。這是因山脈河流走向所限定。蜀道本體至少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南北朝以前,是以泥道木棧道爲主,所以劉邦能火燒棧道八百里;第二次大約是唐宋時期,許多地方木棧改爲石棧,大約也就是李白的《蜀道難》中所講到的“天梯石棧相鉤連”中的“石棧”;第三次是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在許多地段都鋪成了石板路。因清初移民填川實施後,四川經濟人口大增,經濟繁榮起來,沿線人們有改善交通條件的迫切願望。作爲官道的金牛道本已修造得很寬敞,許多地方也早鋪上石板路了,但作爲民間道路的米倉道、荔枝道的石板路,多爲民間集資或鄉紳捐建,故道路橋樑鋪設好後,或立石碑,或在石壁勒名紀事。

傳統意義上的蜀道已經成爲線性文化遺產。蜀道的保護利用不是建一個大博物館或全路段開發那麼容易,它的保護展示,需要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元呈現。既可以是讓你記住鄉愁的某個祠堂、土地廟的修復,也可以是捐錢修路碑羣的成片保護。既可以是穿越諸葛亮北伐路線的複雜體驗,也可以是中小學生週末或者假期肩挑背扛的棧道行走。既可以規劃唐宋石窟藝術的研習之旅,也可以接納成熟的團隊旅遊……

保護利用好這條古道,就是續寫蜀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