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分析】盧信昌/選票教我們的事:「國家定位」總決戰

▲毫無疑問,芒果乾的威力強大,新世代向國際發聲的意願明顯;可惜,藉由民主機制來促成社會進步與制衡的體制設計,卻完全被淹沒了。(圖/本報資料照)

盧信昌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臺灣競爭力論壇知識創新組召集人

這次總統大選所被賦予的政治意義,比起1996年第一次普選總統的當時,毫無遜色,都是一場在世代對立、政黨分野國家定位的總決戰。

當時代表民進黨參選人,是彭明敏謝長廷先生,臺灣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以及國民黨做民主轉型,行將結束之際的幾股社會安定力量,包括:親日派和半山聯手的李登輝、連戰;新黨軍系代表的林洋港郝柏村,以及由宗教和專業形象做切入的無黨籍人士,陳履安先生和王清峰女士

該次的票投結果是,21%(彭、謝),54%(李、連),15%(林、郝)和10%(陳、王),票數分佈十足反應出統獨的既定光譜,以及當事者權力核心的距離。於第一次全民普選的當時,靠着過半就可以宣佈臺獨,以及臺灣光復五十年,只要能宣佈臺獨意願,就能贏得世界支持等的耳語,成就了李登輝總統的超高人氣。

反倒曾經發表過臺獨宣言的先知導師,彭明敏,得票率只剩21%,遠遠低於先前北、高院轄市省長選舉,在1994年舉行的民進黨得票率。

此後開始民主轉型後,在國民黨內上演的父子大戲。李登輝的廢省謀略,因而與首任省長宋楚瑜產生統獨矛盾。於2000年大選時,更促成扁、連、宋,三強鼎立的態勢。由李登輝旗下所統整出的各方勢力,原先的54%,自然是圍繞在國民黨資源與執政權力的誘引;再做裂解切分,而成爲:39%(陳水扁呂秀蓮土洋獨派)、23%(連戰、林豐正,世家官僚)和37%(宋楚瑜、張昭雄)。

▲這次總統大選所被賦予的政治意義,比起1996年第一次普選總統的當時,毫無遜色,都是一場在世代對立、政黨分野和國家定位的總決戰。(圖/記者李毓康攝)

此際的演變,蔡英文女士以57%的得票率獲勝,則是推動本土化路線以迄,後李登輝時期得票的最高峰。若從2012的馬英九吳敦義,之於小英蘇貞昌,比對2020年間的變化,在這八年間還必須扣除:投票率的變動(少了約3%)、死亡(約一百三十萬人)。做完這些調整之後,在新增加約三百萬票當中,選投泛藍,國、親候選人的,其實不到一成五。

毫無疑問,芒果乾的威力強大,新世代向國際發聲的意願明顯;可惜,藉由民主機制來促成社會進步與制衡的體制設計,卻完全被淹沒了。像是眼前的亡國恐慌與世代對立,倒不是頭一次發生;於1987年之後,即因爲省籍情結與政黨藩籬,促成新黨的竄起。那時候的計程車司機,經常與不同立場的乘客起糾紛;而靠行的司機之間,則互相聚衆開打。

但對比西歐國家,爲何臺灣的民主化,並未如預期般的順遂呢?

關鍵之一,自然是國民黨的意識裂解與分合不斷,讓選邊投機的地方樁腳勢力,如魚得水。競爭者唯有以利誘與威逼,才能割喉割到斷;然其選戰謀略的傷害,則讓臺灣貪腐成習、司法的紀律不彰。

關鍵之二,和中、親美,正是臺、美斷交以來的最高戰略;於李登輝的任上,有了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設計。和中,以和平手段貫徹的一中原則,也是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三個共識之一。至於能否催化出大陸的民主轉型與對人權標高的追求,則是臺灣對世局做潛在貢獻的一環。

可惜,自從蘇聯瓦解和大陸的趁勢崛起之後,再度以臺灣做爲軍、政槓桿的國際意圖,日益明確。此次,年輕世代自以爲是的國際發聲,卻不知道西方利益的盤算之下,請君入甕的終極禍害。

▲中間選民不統不獨?他們的思慮成長,還需假以時日;而他們對國際變局與自身利害的覺察省思,則決定解嚴以來,臺灣能否真正掙脫出軍事動員體制的最關鍵。(圖/路透)

關鍵之三,從郝前院長委託中研院做出的二二八罹難上限,推估十萬人,而有其正當性以教改的推進,來做掩護,全面改變課綱和遂行悲情史觀的思想形塑。其後,在2018年的東奧正名公投,雖然受挫;相隔將近二十五年的悲情史觀,適巧有如影隨行般的策略意涵,與選票的長期動態,遙相呼應着。

對四十歲以下的那六百五十萬人,他們接受二二八死亡十萬名的青壯年,無論基於二二八殘虐的感同深受;或是再次被中國人宰制的恐慌,但對照起歷史事實的查證,只是不適切的驚慌失措。

不過從2012到2020的兩次大選之間,新開出的這三百萬票當中,泛藍只得到一成五以下,卻是有以致之,也怨不得人。中間選民?不統不獨?他們的思慮成長,還需假以時日;而他們對國際變局與自身利害的覺察省思,則決定解嚴以來,臺灣能否真正掙脫出軍事動員體制的最關鍵。

熱門推薦》►世界第一夢碎?中國2019到2099年國力會衰退嗎?►中、美對壘下 臺灣的競爭優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