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票與神的距離 馬英九締造2項紀錄...那一年慘到被稱爲9.2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神》系列一

編按:

臺灣每四年一次總統大選,英雄起、英雄落,從2000年來第一次政黨輪替迄今,20年來,每逢選戰就可以看到政黨與媒體造神運動,爲求勝選,各政黨莫不卯足全勁招式盡出,過程中帶給臺灣的傷害與族羣間的撕裂,得花上許多時間與精力來彌補。

當時那些聲望民調極高的總統候選人或明星級的政治人物,他們下臺前甚至是在執政末期,有的民調狂跌到只剩個位數,有些人想力挽狂瀾但在英雄末路的階段卻已是時不我予。2020年1月11日會不會有第四次政黨輪替?臺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有沒有能夠團結各路共同打拼未來的英雄,還是跟過往一樣最後的神級明星都是從山頂開始墜落?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回過頭去看,在臺灣,曾經被列爲神級的政治人物,這20年來,不少人會想到近來因爲把鴻海集團郭臺銘拱出來參選的前總統馬英九

的確,在國民黨首度交出中央執政權的2000年,國民黨與泛藍的支持者,莫不希望能夠有一位新星可以帶領着他們重返執政。事實上,如果就馬英九的戰績來看,在臺北市長選舉、總統大選上,他在參選當時,的確是創下了令其他人望其項背的成績

首先,馬英九在199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中以76萬6,377票,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得票率擊敗當時代表民進黨尋求連任的陳水扁,2002年又以64.11%得票率連任,迄今得票率最高的臺北市長紀錄,尚未被突破。

另外,在總統大選的戰場上,馬英九當年是第一個把中央執政權從民進黨手中搶回來的藍軍英雄。根據2008年3月22日總統選舉開票結果,馬英九以765萬9014票、58.45%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正副總統組合謝長廷蘇貞昌,那一年,馬英九當選了第十二任總統,也是中華民國迄今得票率最高的總統。

從歷次選舉結果來看,馬英九從出線到一路往高人氣巔峰攀爬,讓他步步上升的高臺,主要的關鍵其實在於國民黨在舊體系中找不出可以奪回政權的明星人物,特別是當對手面臨經濟不振、民怨四起、弊案頻傳窘況,而使得支持度開始下滑的這時候,馬英九在市長和總統兩個選舉戰場上的起手式,也讓自己的聲望扶搖,而這背後除了有泛藍軍的支持外,兩度創下選舉最高支持度,箇中也不乏吸引大批開始不滿執政黨表現的中間選民。

坦白說,馬英九當選總統正式接受的那一年,臺灣的經濟剛好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影響,表現並不理想。2008年,臺灣的實質平均薪資開始下降,由45,038元持續跌至2009年的最低點43,193元低點,直到2011年纔回升至45,508元,但之後卻又停滯了一段時間。

不過那時候支持者與泛藍大軍對於馬英九卻是相當地支持,他走到哪裡都廣受歡迎,在公開場合,除了競選歌曲會被拿來重複播送外,支持者要他簽名的書、衣服、帽子等一大堆物品,多到黨務人員用「小山」兩個字來形容,最後國民黨行管會還得特別找一個房間暫時保管,等着馬英九有空才能慢慢籤。

在總統任內的第一次表現,即便馬英九在處理國際大環境不佳、八八風災毒奶、人權公約與死刑、米酒漲價這些民怨議題上,無法盡如人意,但支持他的民衆仍然相當地包容。四年下來,他與新搭檔吳敦義仍以689萬1,139張選票獲得連任,擊敗民進黨推出的蔡英文、蘇嘉全組合。

無奈的是好景不常,民意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馬英九在卸任前的這四年間,也開始嚐到被粉絲和民衆反噬的滋味,對他衝擊比較大的事件排山倒海,除了美牛、反媒體壟斷、洪仲丘事件、服貿爭議、年金改革外,在2013年馬英九在與王金平撕破臉的這場馬王政爭中,掀起的風暴涵蓋關說、監聽、泄密等內容,馬英九的民調一度也來到了最低。根據電視臺民調中心公佈的調查,支持度驟降成9.2%,最後9.2這個數字還成爲PTT的流行語,用來酸支持馬英九政府的民衆。

另外,2014年的太陽學運也讓國民黨在同年11月24日舉行九合一選舉中大敗,這場以反對服貿協議及兩岸經濟整合的太陽花學運,是立法院首次遭到民衆佔領的抗議事件,期間有關藍綠與統獨的大小衝突不斷,甚至也有民衆向媽祖祈願,希望總統下臺,各種攻擊馬英九及國民黨的流行用語至此更大爲流傳。

儘管馬政府試圖以對外宣傳馬英九在兩岸、外交、觀光等施政上拼出漂亮的成績,但無法讓人民直接有感的數字,加上網路社羣媒體開始盛行,馬英九從人見人愛的萬人迷到負評不斷髮酵的惹人嫌,衆人對他的觀感有180度的大轉變,這短短的時間,算起來還真不到一年。

除了執政不受青睞,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從2009年10月當選國民黨主席到2014年九合一選舉慘敗而請辭,這段時間在黨務工作的表現,其實沒有替自己加到分,相反地,在黨務改革、地方選舉和黨產處理上,還讓自己惹得一身腥。

對於肯定馬英九的舊屬或媒體人來說,或許都認爲他使命感很強,八年下來正派執政、兩岸和平之路是正確的,但選票是現實的,在政黨政治中,領導人面臨對內無法團結一致、對外民怨四起的狀況,只要出現可以被對手攻擊的弱點,在野黨自然沒有輕輕放過的道理,即便對岸在他卸任前刻意做球製造「馬習會」讓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能夠交出一個亮眼的成績單,但臺灣民衆當時所感受到的顯然與人在總統府的他顯然有着一段極大的落差。

靠着馬英九拿回中央執政權的國民黨,2016年也在馬英九手中交還給了民進黨,要說那時候的提名主事者不是他、推出的選手太弱,過程中還跑出個換柱,可以劃清的說法很多,但八年之間有將近五年的總統任期跟黨主席職務重疊,真的一點責任都沒有嗎,答案見仁見智。

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曾經擁有明星光環的馬英九是個能夠消彌歧見、團結臺灣的優秀領導人,何以現在纔想到郭臺銘出來選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