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情倒數三方鼎立 華爾街日報分析:臺灣政治風向有「1轉變」

臺灣選民將於下個月大選中選出新總統,在當前三方鼎立的競選態勢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認爲,臺灣政治風向已堅定且徹底轉爲疏遠中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選民將於下個月大選中選出新總統,在當前三方鼎立的競選態勢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認爲,臺灣政治風向已堅定且徹底轉爲疏遠中國。

華爾街日報今天指出,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反映在民調上,甚至在反對黨中國國民黨的競選活動中也有所體現。

曾經積極推動與北京當局建立更緊密政治、經濟關係的國民黨,如今也有明顯不同的基調。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近來受訪表示,對於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態度,他從來沒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是華爾街日報對主要候選人進行的3次訪問之一,侯友宜還說,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臺灣國防和經濟,至少要防止對方隨意發動戰爭。

報導認爲,臺灣政治風向的變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來說,是個冰冷的新現實。在北京當局鎮壓香港異議人士之後,兩岸和平統一後臺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規劃安排,對於臺灣人已沒有太大吸引力。

主要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臺灣民衆,在國內比例已大幅降至3%以下,這讓過往最熱衷主張與北京和平相處、建立政治互信的國民黨也竭力擺脫「親北京」的標籤。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表示,臺灣的年輕人不僅不認爲自己是中國人,也不喜歡中國的事物。

儘管過去臺灣選舉都環繞在到底應該邁向或遠離兩岸最終統一的議題,但明年1月總統大選的各候選人都認同,面對中國,臺灣現在唯一的選擇是拖延時間,爭論焦點只是在於如何做到這一點。

國民黨高層坦言被臺灣年輕人視爲老舊政黨,年輕人從2014年開始便漸漸遠離國民黨。當時的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支持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這項協議將使兩岸更加緊密地綁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使許多年輕選民轉向其他陣營。

如今,新一代的年輕選民傾向支持第三黨派的臺灣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他在中國問題走的是一種中間路線。

曾任臺北市長的柯文哲是醫師出身,他利用選民對兩個傳統大黨的失望情緒,把自身定位爲關注高房價和低薪等民生問題的務實政治人物。他稱國民黨對中國「過於順從」,但跟侯友宜一樣,認爲大部分臺灣人低估了戰爭的風險。

柯文哲說,目前有數十萬臺灣人在中國大陸工作,這是過去10年兩岸交流的產物,但北京和臺北之間的官方交流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實在是太奇怪了」。

華爾街日報寫道,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曾公開支持臺灣獨立,這段歷史讓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都感到不安。

但賴清德已表示,會延續過去8年來總統蔡英文秉持的維持現狀立場,這有賴於跟美國和其他「志同道合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及軍事關係,並以此作爲一種威懾。跟蔡總統相同,賴清德對於跟北京當局接觸的可能性保持開放立場,但也發出一些警告。

賴清德向華爾街日報指出,爲了全球和平及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臺灣願意跟中國互動,只要對話是以「對等尊嚴爲前提、透過民主程序」來進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