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部制改革,怎樣才能達到初衷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雙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一個改革方向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多所高校相繼成立學部,進行學部制改革:2022年底,太原理工大學正式成立理學部、信息與電氣學部、材料與化工學部等八大學部,山東財經大學成立信息學部,中山大學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部、醫學部。加之稍前的南昌航空大學成立航空宇航學部,首都師範大學成立藝術學部,大連理工大學成立醫學部……學部制改革迎來又一個高潮。

成立學部,並非新鮮事。1999年,北京大學率先成立四個學部學術委員會,2000年成立北大醫學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40餘所“雙一流”高校設置了學部。

高校紛紛成立學部,進行學部制改革,意味着什麼?

學部制改革,改變了什麼

學部制是指在學校學院之間設置一個“學部”層級,由此構成“校―部―院(系所)”開放式學科羣基層學術組織結構

從“校―院―系”到“校―部―院”,學部制改革改變了什麼?

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首個學部“地理學部”。學部以一級學科爲單元組織編制學科建設規劃。學部與各院行政負責人均取消行政級別併成立了學術委員會以及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委員會、師資隊伍建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

2015年,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成立。校領導曾在講話中表示:啓動學部制改革旨在完善學校管理架構,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黃忠敬看來,成立教育學部,改變是多重的――

權力重心下移,增強專業權利,激發學術活力。學校把專業權交給學部,比如,教師職稱評審權,以前在學校評審委員會,現在下放到學部高評委,學部獲得了終評的權力。與此類似的還有學位評審、導師資格評審、學位點評審等。

在學部層面建立大類通識基礎課程體系,形成“三三制”課程結構,即學校課程三分之一、學部課程三分之一、院系課程三分之一。加強了學部層面的大類課程建設,尤其是學位基礎課程和方法類課程。

整合學術資源、學科資源和平臺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再面面俱到,或固守一隅,而是削枝強幹,集中力量進行攻關。整合院系資源,發揮各院系的特色優勢

“實行學部制後,學術權與行政權相對獨立,專業權的重要作用得以凸顯。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組織,在學部發展規劃、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黃忠敬認爲。

2021年,我國新增的“交叉學科”成爲第14個學科門類,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進一步調動了各高校學部制改革的積極性。

“中國大學學部制改革正在經歷不斷深化的歷程。改革的初衷是通過組織機構的調整優化學科佈局,引導同質學科由分散走向集成、由競爭走向協同創新,服務於整合優質資源、集合學科羣體優勢、搭建跨學科創新平臺、培養複合型人才與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李芳表示,在實施“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新一輪大學學部制改革既是對國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教育戰略的時代迴應,又是凸顯學科優勢的重要途徑。

李芳認爲,學部制改革構建了本學科領域“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育人模式,爲學生提升學科素養、全面協調發展創造了條件。

學部制改革,在探索什麼

“學部是學校學術管理的核心單元,有兩種建立模式,一種是學科導向,一種是問題導向,趨勢是兩者結合。學科導向基於一個學科或多個相似學科進行聚類;問題導向從解決前沿具體問題出發,通過跨學科協同構建學部體系。”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部長王紅介紹,“學部可以劃分爲兩大類:行政性組織和學術性組織。從運營角度來說包括三種類型:實體型,設有黨委與行政機構,統一管理;虛體型,院系各自獨立,學部主要進行學術管理,實行委員會決策制度;實虛結合型,學部統管,學院協管,學部對所轄院系的學術工作進行統籌協調,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

2018年,華南師範大學爲了“實現教師教育強特色”,在全國率先成立教師教育學部。王紅告訴記者,“在設立學部之前,請全國的權威專家進行了研究論證。成立學部以後,除了職前師範專業相關學科建設以外,還創設了全國第一個以教師培訓專門人才培養爲目標的二級學科,實現了學科建設層面的職前職後一體化。”

王紅認爲,學部成立充分體現出體制機制改革的特點,學部的建設對整合學科資源、推動教師教育特色發展的確發揮了很大作用。

“進行學部制改革是構建和完善高校學術治理體系的一種新嘗試。在探索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行政的歸行政,學術的歸學術’,進而尋求更加有效的學術治理,這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合。”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鴻表示。

“學部制改革以學科交叉融合爲核心,強調基層學術組織的有效運轉。”李芳認爲,學部應成爲學科發展的規劃者、所屬院系及交叉平臺的協調者、重大攻關項目的統籌者、人才隊伍的培育者。

李芳直言,回顧我國大學學部制的改革歷程,必須正視學部職能定位不清、“校―部―院”內部治理關係不順、管理層級與管理成本增加、學院重組激化利益衝突、學科壁壘尚未打破、學科交叉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究其原因,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大學內部治理關鍵機制配套不到位,導致學部按照傳統學院管理模式運轉,並由於利益分配激發二者矛盾。

學部制改革,應避免什麼

“學部制改革進行到何種程度植根於本校發展實際、內部治理的格局、利益相關者的共識程度,因此不可能一哄而起,改革必然是不同步的。”張端鴻表示。

打破學科分類過細、分佈過散的組織結構,以學科羣和學科門類爲依據實質性整合學科資源,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是新一輪大學學部制改革的方向。“而抓住權力分配、資源配置、人力資源調動的關鍵制度創新,系統性調整大學內部治理體系,是激發學部自下而上發揮基層智慧的關鍵。”李芳告訴記者,學科建設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學部制改革必須以知識、專業技能、學術爲取向,不能將相近學科強行組合在一起或憑空拼湊交叉學科。

與此同時,也要避免學部形同虛設,出現形式上整合了、實際上各自爲政的情況。黃忠敬認爲,這需要改革評價方式,由以前的注重個人績效評價,轉向注重團隊協作評價;從數量式評價,轉向注重原創性和貢獻的評價;由注重科研式的評價,轉向科研與教學並重的評價。

也有教師認爲,同一學部的教師學科邊界意識仍較強,參與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內驅力並不強,究其根源,評價機制的束縛是主要因素。

“學部要通過學科發展共同體機制優化學術資源配置,促進學術資源的流動和共享。”在李芳看來,學部應從內部發力,打破院系界限,改變學術資源封閉在單一院系的狀態,促進學術資源在學部層面流動,並且爭取學校層面的學術資源向交叉學科聚攏。

在學術資源整合機制上應倡導由集中走向共享。李芳表示,應鼓勵教師依據共同的學術興趣、學科需求結成學術發展共同體,建立學術發展共同體的常態化運轉機制,構建共同的願景與目標,並以協同攻關、跨學科研究爲抓手,將專業權威的學術資源在共同體中共享,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分享,激活交叉平臺、跨學科組織的學術活動。

“由學院到學部,名稱的變化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研能否取得成功,能否獲得突破性成果,能否做出原創性的創新;是否有自由探索的氛圍,有評價體系、福利待遇的支撐與保障。如果形成了這樣的良性氛圍,那麼,科研人員就會專注於科技創新,教師就會專注於立德樹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潘士遠說。

(記者 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