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轉戰政壇 最注重立論、證據

環境部部長薛富盛。圖/顏謙隆

從學術界走入政壇,環境部部長薛富盛在經過數月洗禮後,言談多了一份自信與肯定。臺灣過去經濟發展伴隨不少環境議題,在各種網路聲量上也受到更多民衆關心,他認爲,這是環保署之前做很多環境保護工作所打下的基礎,但近年從野火、高溫等議題,民衆對氣候變遷很有感,同樣也希望讓環境保護變成是一份有感的工作。

被問及轉換位子的心境?薛富盛笑說,政府部門跟學校比較不太一樣,學校基本上就是師生、教學研究,偶爾也做些產學合作,跟企業界互動密切,但來到政府部門基本上政府施政面對全國民衆,讓民衆在政府推動政策有感、覺得政府很用心,爲人民福祉着想、讓人民安居樂業找到好工作過更好生活。

薛富盛談起環境保護工作時,就像一本攤開的教科書,從工業革命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開始談起,由國內講到國外,甚至是新興科技對環境的影響。他認爲,近一年以來大家對於整個氣候極端現象的感受很深,像是夏威夷野火、巴拿馬運河干旱限制船隻通行,這已經不是過去5年、10年前,大家覺得氣候變遷只是書上模型、離我們生活很遠。

臺灣經濟實力全球排名第18名,薛富盛對政策也充滿想像。他說,以前學界服務的對象跟現在會有些差異,畢竟學校環境跟公部門不同,「對我來講是很好的學習過程、不同文化去適應學習」。1985年赴美留學的經驗,讓薛富盛對自己適應能力很有信心,甚至在美國化學公司工作三年後再回到中興大學任教,也能從不同環境轉換中去適應面對。

環境部同仁談起這名學者部長也是戰戰競競,有同仁笑說,薛富盛非常注重立論、證據,提出政策文字的時候,都會要求要有正反兩面的論述,要有充分的背景資料與數據支持,纔是一份合格的報告。「是證論、不是謬論」也是他最常告訴同仁的一句話,因爲他希望環境保護不只是一份工作,也可以改變民衆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