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資源該如何優化
河南安陽,幼兒園小朋友在西裴村兒童遊樂場玩耍。新華社發
江蘇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幼兒園小朋友在油菜花田間畫畫。徐慧攝/光明圖片
浙江長興國家氣象觀測站,科普志願者向龍山街道中心幼兒園的孩子介紹氣象知識。新華社發
在北京大興區的一處小區廣場上,一傢俬立幼兒園招生教師郝蕾,不停地散發招生宣傳單。兩天後,她又出現在附近的超市門口,樹起了幼兒園招生廣告牌,坐在旁邊等待家長前來諮詢。
這幾個月,郝蕾的主要任務就是招生。但結果不如人意,“一天只有兩三通諮詢電話,來園參觀體驗的寥寥無幾”。郝蕾表示,前幾年排隊預約來園參觀的場景,“恐怕再難出現了”。
目前,幼兒園招生到底是何種情況?新生人口數量持續下滑背景下,幼兒園又該如何應對?記者走訪多家幼兒園進行調查。
新生兒減少,學前教育最先受到衝擊。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而《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9.48萬所。
在這波衝擊中,民辦園更是“首當其衝”。
從2019年開始,大連市某民辦幼兒園園長劉媛媛微信羣裡,已陸續有民辦幼兒園出兌轉讓的消息。生源數量下降,就無法支付員工工資、房租水電等運營費用。有民辦園園長估算,生源數量下降一旦超過25%,幼兒園就難以維持,只能被迫關停。
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內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含幼兒園、託兒所的企業註冊數量,自2000年來一路增長超過200%,2022年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滑,同比降幅超32%。
民辦園從擴張到萎縮,似乎就發生在這幾年。2021年8月,北京朝陽區入園登記報名服務平臺信息顯示,朝陽區目前仍有136家幼兒園尚有富餘學位,一些幼兒園學位還剩上百個,這些沒招滿的幼兒園中包含大量民辦園。
但是,在老牌公辦園集中的區域,招生依舊火熱。
記者到訪北京市西城區三教寺幼兒園時,正值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正在操場鍛鍊。三教寺幼兒園園長王嵐告訴記者:“北京各區幼兒園學位供需不均,遠郊區縣相對均衡,中心城區空間場所有限,現有的入園壓力依然很大。”
對於王嵐來說,生源數量減少的表現是,教室等資源逐漸寬鬆。她正計劃將園內的“半日班”恢復成“全日班”,“這僅僅是入園資源緊張的老城區恢復正常的過程”。
有一個大背景是,針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更加凸顯的“入園難”,國務院連續推出3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增加總量、調整結構、提高質量是重點。
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下發《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21年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左右。
“在一些地方,‘入園難’剛剛得以解決;在另一些地方,也確實存在‘一孩難求’。這兩種情況並存。”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洪秀敏看來,幼兒園出現招生困難,出生率下降並非唯一原因,學前教育資源存在結構性錯配問題。
生源減少不是新鮮事 避免師資流失迫在眉睫
向日葵玉河幼兒園位於北京中心城區的衚衕裡,是一所普惠制幼兒園,每年預計招收3個小班,每班滿額25人,共75人。與公立園不同,即便地處老城區,保住生源也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生源減少不是新鮮事兒。近幾年,適齡幼兒入園已經出現遞減。”向日葵玉河幼兒園負責人劉亦歌坦言,自幼兒園成立至今,沒有一年招滿過。
“好在開園第一年,我們接收了不少因其他幼兒園裝修轉園過來的孩子,不然目前在園幼兒會更少。”劉亦歌慶幸,作爲普惠園,收費相對較低,每個月政府會根據實際入園人數給予補貼,按照每生每月1900元的補貼標準。
劉亦歌說,目前幼兒園尚能達到收支平衡。如果再少一個班生源,意味着有一個班裡的教師沒有了收入保障,“這種關聯很明顯”。
在策劃今年秋季的招生方案時,劉亦歌依然不樂觀,“很可能又無法完成”。“我們希望能夠向下延伸招收兩歲孩子入園,彌補招收小班生源不足的問題,把閒置教室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避免出現培養了多年的教師流失,同時滿足家長們對托育的要求。”劉亦歌說。
劉亦歌一直想招收託班,但沒能如願。順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兩間閒置的教室裡,教具玩具一應俱全,蓋着塑料布。
“向下延伸”托育服務 增強按需有效供給
當生源變得稀缺,幼兒園開始“向下延伸”,進行托育探索。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托育”話題再次引發熱烈討論。
上海市教委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年底,已有超過50%的幼兒園開設託班,其中超過一半爲公辦園。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在探索幼托一體化試點。
“上海等城市公共服務發展較早,加之出生人口逐年走低,原本普惠制幼兒園的學位出現了空餘。”洪秀敏還透露,2019年,一項對13個城市入托供需的調研顯示,近七成的家庭有入托意願。“這種意願,在大城市特別明顯。”洪秀敏說。
一邊是家長有需求,另一邊是幼兒園有空閒資源,爲何不能一拍即合,向下延伸托育服務?多家受訪幼兒園都稱今年均有辦託班的計劃,但還未通過教育部門的許可。
有幼兒園園長坦言:“一般來說,3至6歲的學前教育歸教育部門管理,但是0至3歲托育由衛健部門管理。衛健部門對推動幼托一體化很積極,但教育局往往更希望幼兒園生源減少後,優先解決大班額、就近入學等問題。”
對此,洪秀敏建議:“應儘快理順託班管理機制,明確教育部門和衛健部門職責。如由教育部門負責准入審批和業務指導,衛健部門負責備案。兩部門聯合發力發文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加強對行政區域內幼兒園託班的綜合監管和質量檢查。”
洪秀敏還提醒,各地應及時調研和預判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在托育服務類型、年齡、內容、形式、價格、距離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與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增強按需供給、有效供給,在持續擴大托育供給總量的同時,着力發展就近普惠托育。
“政府部門可通過土地優先保障、稅費減免、專項補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各類普惠性托育機構的建設發展,建立多主體、靈活多元的嬰幼兒托育服務供給體系。”王嵐也建議。
“學前教育領域,‘跑馬圈地’‘漫天要價’的快速發展時期已經過去了,正在擠出水分。”劉亦歌表示,新開設托育確實可以抵消人口數量降低給幼兒園帶來的衝擊。幼兒園也不能只靠吸收存量維持運轉,提供高質量教育的服務,始終是幼兒園的生命線。
“‘向下延伸’提供托育,不是幼兒園的簡單轉型。事實上,0至3歲托育工作對幼兒園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劉亦歌說。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採用化名)
(記者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