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交作業卻被家長“潑冷水” 老師建議:要變打擊爲激勵

原標題:學生手工作業卻被家長潑冷水老師建議:要變打擊爲激勵

上週末,南京致遠初級中學英語老師沈磊根據課本單元話題(DIY做手工)給班上同學佈置了一項實踐體驗作業:利用週末的親子時光,爲家人做一份手工作品,可以是一道美食一朵紙花、也可以是一件變廢爲寶的物件、又或者是一張充滿心意的卡片……原本很好的一個親子手工作業,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

家長們說:別浪費時間,快去寫作業

沈磊告訴記者,這項作業要求學生達成三個目標:1、明確自己爲什麼想做這個手工給家人;2、使用單元所學的目標語句寫下製作的流程和自己的感受,最終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DIY過程;3、與家人分享時可直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

孩子積極性很高,在沈磊老師的鼓勵下,週一孩子的作品帶給了老師很多驚喜。“首先,孩子們的作品在造型上、創意上、內容上都很用心,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其次,這也是做中學的實踐,大段的英語表達來源於書本學習和實踐生活的結合;最後,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海報、ppt、視頻製作,展現出學生的綜合能力,超出了我原本的預期。”沈磊說。

沈老師問到孩子們的感受時,很多孩子卻告訴他,家長說:“別浪費時間!快去寫作業。”這句話,在不同的家庭中,驚人地一致。八(1)班的戴同學告訴記者:“我用紙編織了一顆愛心,打開愛心可以看到我自己立下的期中考試的一個目標。可惜我媽媽並沒有看到我的用心,她說做這個太浪費時間了。”

陳同學說:“我給爸爸媽媽做了一個水果沙拉,切了很多水果,媽媽覺得太浪費材料了,把我說了一頓。”

也有部分家長,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表現很平淡。記者瞭解到,只有極少數孩子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鼓勵。許漢楊同學給媽媽做一個紙質文件袋,媽媽深情地擁抱了他,並說:“I love you!”

老師建議:變干預爲參與,變打擊爲激勵

沈磊表示,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家長的認可與鼓勵,而家長的認可恰恰是孩子很在乎的動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培養其自信和積極性,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淡其痕、入其神。然而,家長們有時候因爲缺少洞察敏感性,脫口而出的一些話,卻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

“這些話,打消的不僅是積極性,還有多種能力。”沈磊說,長此以往,孩子缺少獨立的意識。沒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滿滿的行程遏制了孩子的獨立性,凡事交給父母安排,自己被動接受;缺少成功的體驗,有成功體驗感的孩子,纔會更加自信,敢於嘗試;缺少創新的機會,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僅靠做題應試,到了新的情境(更復雜、更綜合),孩子就沒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少承擔責任的行動。在家庭角色中,初中的孩子應該可以參與家庭民主生活了。比如家裡添置傢俱時,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嘗試分配家裡的勞動崗位,評價家庭成員對家貢獻度等。這些能力不僅在於選擇和行動,更意味着承擔責任。

“家長說出這些話絕不是不愛孩子,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可塑性。久而久之就真的會約束孩子的發展潛力,好像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卻讓孩子飛翔一樣。希望家長們換一些口頭禪,變干預爲參與,參與孩子的成長,激勵孩子的成長。”

專家表示:

大力培養教育家型的優秀教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作東表示,當前,我們國家在綜合素質教育方面的改革還在探索階段。在目前中高考的升學壓力面前,家長心中還是存在“唯分數論”,認爲你只要考高分,其他都是次要的,考不上大學,素質再高也沒用。但其實作爲孩子第一老師的家長,在孩子的人格品質及其他能力的塑造方面至關重要。

“如何做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平衡也是對教師的重要考量。與普通教師不同的是,優秀教師在傳授好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潤物無聲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要大力培養教育家型的優秀教師。”(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高一鑫)

鏈接

打消孩子積極性 這5句話上榜率最高

沈磊老師在班上做了一個調查:這樣的作業,那你下次還願意做嗎?不少同學表示,不做了,至少不給家長們做了。看着孩子們吐槽的樣子,沈老師感到哭笑不得。孩子的積極性被家長的一句話、一個反應(甚至只需要一個眼神),就打消掉了。

“家長有沒有什麼口頭禪,總能讓原本很高興的你一下子就沒了積極性?”沈老師還在班上做了一個徵集活動。孩子寫下了家長的口頭禪,以下5句話榮登榜首。Top1:最高分多少?班級排名多少?年級排名多少?Top2:快去寫作業!Top3:你看看×××。Top4:我們都是爲你好!Top5:幹完……再幹……;放鬆完,就去幹……

一位同學這樣寫:“我考得好了(比如96分),家長就問‘最高分多少?’;我考了最高分(比如默寫100分),家長就問‘有幾個100分啊?’本來很高興的,覺得自己發揮得不錯,給家長一問,就沒了積極性。”

快去寫作業!這也是個萬能句。吃完飯“快去寫作業”,看電視“快去寫作業”,玩手機“快去寫作業”,參與家裡的衛生打掃“快去寫作業”……孩子對所有事情的熱情都被一句“快去寫作業”打消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系列,讓自己的孩子永遠站在被比較的下端。上課外班,是爲你好;限制交友,是爲你好;快去做作業是爲你好……似乎“爲你好”成了一切行爲的出發點。做完作業做課外;放學之後去課外班;搞完基礎搞拓展……孩子的所有計劃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