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臺版草根性文藝復興

臺灣有些企業家與創業者們善用「創新設計思維」(Creative design thinking)支撐企業的永續,隱然蔚成一股「草根性的文藝復興」(Grassroots renaissance)的氛圍;若二者良性連結並得以更加擴散,極可能催化企業組織迸發利己也利他的綜效

即使歐洲文藝復興早在公元1300至1600年間影響全歐,時至今日,全球各地亦多應用。其主因之一,是其蘊涵「再生」(rebirth)意義,再生的手段是創新,創新的範疇則廣跨藝文、政治、科學與社會等層面;二是,其主軸在爭取人人自由平等、人文關懷與更好生活的跨時代「人文精神」(Humanism)。

只是草根二字加在前,更寓有地域特質,那就是參與文藝復興者不全是菁英專利,一般庶民同具參與條件併發揮預期不到的效益;其次,草根強調在地關懷,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濃馥的愛,進而關懷他人。以下案例或可更易理解:

案例一,花蓮最南端鄰近臺東縣境的富里鄉,人口僅萬人左右。1996年,賴兆炫首創有機米產銷班」,自發性說服當地農友們種植有機稻米,至2020年止,共143位農友加入產銷班,有機米種植面積超過340公頃,是全臺最大面積的有機米專區生產稻米更遠銷至歐盟各國。百餘位樸實庶民農友們在富里這塊狹長谷地培育出的「銀川米」,旨在求他們生存的土地潔淨永存,就這樣農友們付出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代價

案例二,臺中大甲餐御宴食品公司負責人周淑楨,是全臺產製「有機蘿蔔糕」第一人,農會推廣員出身的她說,她的血液中流臺灣人傳統米食的偏愛,尤其當臺灣人吃米的傳統習慣漸受西方速食飲食型態衝擊時,她的心是糾葛的。

有機在來米加上有機蘿蔔製成有機蘿蔔糕,就在這種糾葛的初心下創造出來,但這項創新卻花了她三年學習、摸索、試驗與無數次失敗的時光。2016年前後,有機蘿蔔糕更坐上華航班機運送到香港茶樓,往昔被公認香港茶樓傲世的蘿蔔糕,竟取材自臺灣的餐御宴,是另一樁叫人難以置信的事。

上述銀川米與有機蘿蔔糕的創新設計案例,均隱埋庶民創業者集體參與愛土地與珍惜在地飲食文明的初心,不計代價栽下頭苦幹,這是本土草根性的寫照。

案例三,2021年初,臺灣知名生產收納櫃與辦公用品樹德Shuter公司,從臺中舊廠區遷到南投南崗工業區內新建的「半山夢工廠」,佔地5千坪建坪1.5萬坪的室內夢工廠,已進行跨產業的招商,不乏有意願的進駐者,樹德董事長吳宜叡的設計初衷,是提供夢工廠爲異業合作平臺,只接受臺灣自創品牌者入駐,無論食農、工藝、餐飲與製造業等均在歡迎之列。吳宜叡說,入駐夥伴廠家們共享平臺,共創臺灣價值,一起追尋共同的夢。

共享是各類型企業組織合作與聯盟夥伴的基調,也是草根性的高價值設計之一。草根性的文藝復興在共用資源、集體創造、共享利潤與共構價值的軌道上,形塑商業利潤之外的生態倫理、關懷利他與人文美學的企業組織新面貌,應該是一條可期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