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新冠疫情與逆全球化的推進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開頭看似快速傳開,而有佛系管理的「羣體免疫力」之說。不過這個指標既難以確定其有效,不僅感染者抗體存續期間短;於新冠病毒變異相對緩慢之下,更難以期待有自然消失的奇蹟發生。阻絕跨域和跨期間的交叉和反覆感染,才能避免疫情的擴增惡化。

慶幸的是,主要國家製藥商陸續宣稱可以在明(2021)年年初,完成臨牀試驗;像是輝瑞(Pfizer Ltd.)跟德國藥廠 BioNTech SE,業已和美國政府達成捐助協議,可以換取業者提供一億劑疫苗。微軟前主席比爾蓋茲則信誓旦旦地認爲,普遍施打疫苗之後,到明年年底新冠疫情即能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復發感染的目標達成,依舊要靠積極的羣聚阻隔和監理作爲;其次,則是新冠疫苗的早日開發。審視疫情的傳播,其擴散路徑都市規模與商業往返,有密切關聯;因此,跨國旅遊與經貿下降只是必然。何況主要監管措施,仍是控管人際接觸與商務交通,更意味羣體性與流行商品等加值服務,都無法快速回復;間接預告消費行爲企業投資,均將發生的對應改變。

而在一些看似落伍醫療見解和自保行爲,寒氣重、宿體虛,所以容易引發肺部疾病;改善體質,可以從促進身體發熱和多曬太陽來做調整。放眼看,從美國加州、中國北京到紐西蘭的場合當中,容易發生羣聚感染的復發,泰半低溫情境下;即令當事人有穿戴防護裝備,像是海鮮市場、冷鏈配送和屠宰場。於等待期間內,爭取民衆警覺和配合參與,仍是關鍵中的最關鍵。

過去的四年間,由川普總統高舉的「美國第一」,先以行政命令的簽署,終止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生效;繼之則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面對新冠疫情猛烈噴發,川普總統仍執意在明年7月退出世衛組織(WHO)。於規則爲基礎和共榮依存的開放體系,川普風格的恫嚇和臨去秋波,總能引發國際動盪的連想

行將成立75週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接受經濟記者團的採訪,迴應了國際合作的改革必要;他強調仍需有美國的首肯和參與,並且已經對197個會員國進行改革方式的意見調查。即令各國都以高額預算來做企業補貼與消費賑濟;但新創行爲和資本密集性的投資,短期內均不易發生。職是之故,服務部門佔比高的先進國家,其國民所得的復甦,會比較緩慢;而在過往,全球以出口做爲主導的成長模式,也將受到一定的抑制。

於此之際,新冠疫情的揮之不去與中、美博弈可能失控的諸多恐慌,連帶衍生對全球化與疫情後的復甦,榮景難再的高度質疑。尤其在疫情初期的醫療困窘,負責救治的歐、美一線醫護,無從取得N95級口罩和防護穿載(PPE);關於製藥原料的一時缺乏,據傳是因爲印度全面禁止對外貿易所造成。

這些個緊急狀況下的異常現象,讓「逆全球化」的主張,強制從跨國投資與貿易自由上做倒退,彷彿成爲不可逆的局勢

值得慶幸的是,如何確保醫療與藥物的流通,能維持平價供應,已有不錯的互助成果;而多數已開發國家,均能動員其製造業緊急投入到呼吸器和口罩的生產。遑論是西方國家一向見長的生技研究與藥劑開發;預計明年開春後,新冠疫苗的普遍施打,將能有令人振奮的集體成就出現。

究其實,寬鬆貨幣與慷納稅人之慨的資金挹注,於變起倉卒的疫情下,也僅能遮掩全球政經體系的窘困。放眼未來,各國高額的政府債務、地球暖化與環境負荷;尤其是在過去十年間,數次的量化寬鬆,因而進一步推升出財富集中與所得分配的惡化。

如何維持開放體系的有效運作?迎對鋪天蓋地的暖化現象,與金融膨脹後的全球發展困境呢?包括化解世代對立、區域衝突與族羣和解等的人權難題,正一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媒體迴應與判斷,終究要由主要國家攜手面對和共同研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