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血清調查 有助遶境、運動聚會風險評估

大公學院院長詹長權鄭鬱蓁攝影

臺灣昨天開始全面大解禁,如何在未來面臨國際解封后,臺灣社區持續安全,臺大公衛學者建議,應學其他先進國家,實施「血清盛行率調查」,可找出抗體評估未來解封后的羣聚風險,同時建議,未來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如美國因爲各州解封速度不同,造成疫情特異性大,建議未來邊境防疫即使是同一個國家也不要同一個防疫標準

臺大公衛學者今天舉辦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抗COVID-19說明會,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人體血清檢測出抗體陽性代表曾被感染,但不一定有症狀全球多國如美國、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都在進行血清盛行率調查,並非診斷當前染病,而是瞭解感染總數並找出無症狀感染等,如美國大規模調查,使用去識別化血液,可瞭解肺炎在社區中如何傳播

詹長權說,如今國內大規模解封,已有媽祖遶境、運動賽事將舉行,解封之後許多活動,透過血清調查,評估特定族羣的感染風險,進而提升精準防疫,但此舉並非快篩、普篩,且血清調查也有侷限,包含人體恐能力不足或時間不夠產生抗體等。

而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根據美國的統計指出,目前全國確診數已經超過七百萬,但好消息是,死亡率下降中,康復率已經來到已達49%,逐漸上升,雖然疫情尚未過,但各國已經開始思考解封。然而,從伊朗以及利比亞解封后,可以看見,即是在較嚴格的國家控制下,疫情還是會捲土重來,以及日韓羣聚事件還是不停發生中,顯示,解封后病毒威脅不變。

陳秀熙指出,以美國來看,光是紐約傳播速度以及照護能量仍維持緊繃,距離解封比起其他各州就遠遠不及。因此他建議,未來若要開放邊境,即使是同一個國家,也應該細緻的針對不同州、區有不同的管制,不要同一標準。

而解封后國內宗教大規模遶境也即將展開,陳秀熙根據國際期刊刺絡文章指出,維持社交距離可以降低82%的感染,但這個數字必須再把大陸和非大陸分開來看,因爲大陸的文革封城可以降低到97%感染,然而非大陸的國家只有57%。

反觀臺灣諸如遶境、葬禮舉辦等,很難維持社交距離,加上遶境人潮混雜不可能都是特定的人走在身邊,「不禁要問,解封后,社交距離再某些場合與大型集、必要維生工作人員如殯葬業他們要如何維持?」

因此,陳秀熙表示,疫情尚未過,但各國已經開始思考解封,血清抗體調查監測便扮演重要角色,包含了解羣體免疫的能力,解封后又再度爆發羣聚感染的風險等,但血清抗體須持續追蹤,瞭解病毒留下的抗體持續免疫力有多高。

陳秀熙還說,香港近期也拿SARS與這次肺炎病毒進行交叉研究,初步結論也得出有交叉反應但沒有保護作用,因此有再度流行爆發感染的可能性,臺灣情況是否相同,也應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