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老農津貼一味加碼 無助農業結構
學者表示,一味加碼老農津貼,對長期調整農業結構的效益有限。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前夕,不分黨派立委競相提案加碼老農津貼,學者表示,支持保障農民權益,但選前就喊加碼、縮短老農津貼調整週期,應提出更強的加碼理由和配套。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質疑,農業部整體編列預算約一六二二點七九億元,其中法律義務支出社會預算約八三九億元,根本變成「農業福利部」,如今又要調漲老農津貼,恐使財政都支出於福利預算。
王婉諭認爲,推動農業永續、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讓農民農動成果被看到,纔是重點,建議農業部應優先針對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災保險、農民退休儲金等,提高具體規畫比例,農業才能永續經營。
臺大農經系主任張宏浩表示,農業部自二○二一年起,訂定農民退休儲金制度,該制度就是比照勞保退休金的「先存再領」概念,由於農民不用付營業稅,基本上年輕時就比照一般勞工開始儲蓄,應更有辦法存到錢。如今已有農民退休儲金制度,民意代表卻又要調高老農津貼基準,自然無法彰顯儲金制度的精神與效益。
張宏浩解釋,他絕對支持政府保障農民權益,但政治人物要把現行每四年依照物價指數調整的週期,縮短至二或三年,甚至遇到選舉年,就紛紛要求加碼老農年金,應提出更強烈的加碼理由及配套措施。
張宏浩表示,農民保險人數高達百萬人,實際從農人數卻僅五十三萬人,若一味加碼老農津貼,對長期調整農業結構的效益有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