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 從土樓與書院說起(中)

千年學術重鎮白鹿洞書院。(本報資料照片)

及至翌日,餘從龍巖公交站再度搭車造訪下洋,下了車,詢問了些個三輪車伕,有餘家後人居此鎮乎!有人應諾曰:在附近離車站不遠處確聞有戶餘家;餘乃上此三輪車。

抵達後告知,乃餘氏後人受託編族譜。見面說明來意後,這本家從鐵櫃中取出了家中收藏一本餘氏族譜,經查閱比對結果發現,這本族譜其第一代祖先,更往前推,多紀錄了約七代,到了約27代子孫。內容頗爲詳實,也記載很多餘姓先人,高中狀元進士,目睹人才濟濟;令人十分歡悅。但畢竟與餘之臺灣原件有所落差,似乎非同一血脈。不過爲了進一步查證,特別熱心電話招其子,也再開車前往郊區古厝查訪,參訪餘家莊古聚落建築,拜會耆老,也算不虛此此行。

編修族譜四處尋訪

之後經龍巖市基督教會西門堂,李牧師協助,提到因曾在湖坑教會服事,有認識餘氏後人的聚落在湖坑鎮,餘乃再度往湖坑查訪。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位村內余姓書記,藏有餘氏族譜一冊,經比對發現,其第一代祖先名字,和餘自臺灣隨身所帶的族譜,在上面首頁所載第一代祖先的名字相同,餘大嘆:「對!沒錯,兩岸的交集,就在此時此地,兩岸一家人啊!」餘甚爲興奮,然基於客家人傳統習俗,這本手抄本,僅記錄嫡長子一脈,其餘旁系子孫從缺,且已散居各地到廣東,臺灣等外省發展,各奔前程了,以致於餘所欲完成補遺的任務,再度陷入膠着。

後又到街上,遇到有位開飯館的本家青年,似乎有可能人脈較多的,但僅打聽到有個養子餘道安(但後來因入贅改姓李,成了李道安),手上持有一本餘家族譜,他們已搬到龍巖市區交易城,聽說開了家衛浴設備公司,或許可以去借閱。但後透過網際網路查訪到這家李道安衛浴商店,卻否認持有族譜,曰持有族譜事,純屬子虛烏有,即使曾經持有,於今皆業已上繳縣圖書館了,令餘很失望。思索再三,只好擇期再到上杭族譜館,再接再厲,詢問後續如何進行這使命了。

永定土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結構精巧。永定每一座作爲單體的土樓都各自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爲審美客體。而以自然村落爲單位,以圓樓爲主體形成的方圓土樓羣,田園懷抱,綠水環繞,青山烘托,其氣概豪邁又詩情畫意,讓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引起許多遐思。被評爲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的湖坑鎮,土樓體種類繁多,土樓羣甚爲壯觀。據考證,馥馨樓是最古老土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現存最早的土樓。而在湖坑鎮羊多村壩頭上的餘家福興樓,與馥馨樓讀音似雷同,命運卻迥異。如今只剩一方地基平臺,令人扼腕。

大陸龍巖學院工作,除了尋根溯源,補遺餘氏族譜外,餘對中國書院則情有獨鍾,因餘正規畫在臺灣桃園市成立「餘博書院」。書院制也是最令人感受中華文化,傳承道統精神,乃展開文化復古的書院之旅。

龍巖學院位於新羅東肖鎮,新羅着重打造東肖、江山等鄉鎮的紅色文化品牌。東肖是新羅重要的紅色資源聚集區,新羅將重點挖掘以鄧子恢爲代表的土地革命精神,將後田暴動舊址紀念館、鄧子恢故居和紀念館、東肖革命烈士紀念碑、紅場、龍巖華僑歷史博物館等紅色景點串起,這條紅色精品線路,以街心花園、中山公園及周邊的紅色舊址、紀念建築、人文景觀爲核心,打造出包括閩西工農銀行舊址、隱泉書院、六角亭「紅色文化之都」的標誌。

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隱泉書院是餘到大陸所參訪第一家書院,位於龍巖中心城區街心花園的右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西工農銀行舊址的背後。街心花園右側去新羅區工商聯合總會的一條小路拾階而上,隱泉書院就在石階的左上方。隱泉書院爲毛澤民舊居、國共和平談判舊址。隱泉書院院長(在臺灣仍沿用舊制稱山長)、書法家俞氏在書院內建立了書法工作室,龍巖燈謎學會也設立在書院內。市、區的一些文化活動經常在隱泉書院舉辦。

餘參訪的第二家書院是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白鹿洞書院,當時從龍巖搭夜班火車,到九江天已亮了,吃過早點,還換乘公交車,到站下了公交車還得步行山路約半小時,覺得是地處荒郊野外,想不到古時讀書人集中到此,準備考進士狀元,很不可思議。

白鹿洞書院,其地理位置,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全院山地面積爲3000畝,建築面積爲3800平方公尺。山環水合,幽靜清邃。白鹿洞與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爲宋代四大書院之首,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稱譽。始建於西元940年間,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爲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

先人名列狀元榜單

餘漫步在這書院中,瀏覽着牆上榜示千年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狀元的榜單。正如那本下洋餘氏族譜所載,果然余姓先人,也有不少啊!而更令人矚目,是狀元文天祥,在殿試中,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爲第一;不禁想起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哲人日已遠,典刑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