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發展空間大(銳財經)

近年來,陝西省安康市堅持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推動以包裝飲用水爲代表的富硒產業高速增長。目前,全市包裝飲用水企業達29家,設計總產能288萬噸。圖爲位於安康市漢陰縣秦巴臻泉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新華社記者 邵 瑞攝

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體系,到2025年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實現再製造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爲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一系列具體目標任務。相關人士指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間巨大。此次出臺的《規劃》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爲主線,圍繞工業、社會生活、農業三大領域提出了主要任務,有助於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約26%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爲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爲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基本特徵。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20年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約2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繼續大幅下降,單位GDP用水量降低28%。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56%。再生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2020年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50%;廢紙利用量約5490萬噸;廢鋼利用量約2.6億噸,替代62%品位鐵精礦約4.1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1450萬噸,佔國內10種有色金屬總產量的23.5%,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爲325萬噸、740萬噸、240萬噸。

上述負責人表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有效減少產品的加工和製造步驟,延長材料和產品生命週期,提升產品的碳封存能力,減少由於開採原材料、原材料初加工、產品廢棄處理和重新生產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數據顯示,以廢鋼爲原料相比以鐵礦石爲原料鍊鋼,生產1噸鋼可以減少約1.6噸二氧化碳排放,中國2020年廢鋼利用量約2.6億噸,僅此一項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16億噸。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對國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綜合貢獻率超過25%。

部署多項重點工程行動

成效大,挑戰仍不少。此次出臺的《規劃》提出,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仍面臨重點行業資源產出效率不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規範化水平低,回收設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難,大宗固廢產生強度高、利用不充分、綜合利用產品附加值低等突出問題

聚焦問題,《規劃》提出針對性舉措,部署了五大重點工程和六大重點行動,包括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園區循環化發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示範、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等五大重點工程,以及再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汽車使用全生命週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等六大重點行動。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認爲,《規劃》緊扣長期困擾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的頑疾精準破解行業重點難點問題,例如,廣大再生資源經營者因相關設施沒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導致經營車輛路權難以保障等現象。對此,《規劃》提出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進城、進小區限制並規範管理,保障合理路權,爲有關部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提出定性定量方面目標

措施給力,目標明確。國家發改委介紹,《規劃》充分考慮了主要資源消耗量、廢棄量、回收利用水平、各項工作基礎等情況,提出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目標。

在定性目標方面,《規劃》提出到2025年,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

在定量目標方面,《規劃》提出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 60%,廢紙利用量達到6000萬噸,廢鋼利用量達到3.2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1150萬噸、29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爲推動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規劃》明確了保障政策,如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標準,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領域重大工程的投融資力度等。國家發改委提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加強協調指導,壓緊壓實部門和地方責任,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