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江上聽琵琶

一  蒼藍的天底下,一艘華麗的遊輪犁開層層波浪,像碩大無比的大魚之脊,風起浪動中,優哉遊哉地在潯陽江上遨遊,我與一座城市的故事即將在這條船上展開。

我站在“潯陽江號”遊輪的甲板上,倚欄遠眺,但見江水浩淼,潮平兩岸闊;又見大橋飛架,長虹臥波

潯陽是水墨畫,是仕女圖,沿襲吳越餘韻,濡染湘楚風度,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遙想那水運年代,這152公里的潯陽江,水岸碼頭肩挨肩,背擦背,聯絡貫通,車船輻輳,“三大茶市,四大米市”,有多少智慧、決心,還有溫情在這裡上演。在這座城市古老符號的背後,是現代的流光溢彩。九江水運正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契機,壓茬推進九江沿江開放開發。他們的目光很遠:立足江西全省、服務長江中上游區域、對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輻射長江經濟帶的區域航運中心。

乘坐“潯陽江號”遊輪,四周風景,好比在山陰道上,令人應接不暇。岸畔傲然屹立着的鎖江樓寶塔,很快成爲身後的一抹淡淡疏影。這鎖江樓和鎖江樓寶塔,乃是明代九江郡守吳秀向民間募捐,彙集高師名匠,歷時18年方纔修築完工。

船行江上,我連做三夢,一夢遊塔。眼下這江天鎖鑰樓,高三層,與配閣、亭軒自成一體,當門懸掛的是一副對聯:“百荻波光當岸繞,黃梅山色過江來”。高聳的回龍塔爲石雕磚結構,六面錐狀,極爲堅固。上下共有7層,高達35米,每層檐口,爲石刻斗拱,塔內壁畫有小型空龕及遠眺拱門,有梯可上塔頂望遠。樓塔翹角檐邊都懸有銅質風鈴,江風拂過,悅耳動聽,直將汲汲漫漫的滄桑一點點滲透進你的心疙瘩。沿梯盤上,登臨塔頂,極目環顧。南瞰遠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西視潯城,一行歸雁一堤柳,此心安處是吾鄉;仰觀蒼穹,萬千候鳥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俯瞰大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不住地感嘆:大江東流,端的一帶江山如畫!

夢遊之際,江上忽然狂風大起,瓢潑大雨傾盆而下,我在煙雨迷濛中,一頭闖進一處亭臺。擡眼望去,只見亭子上懸掛一面匾額,顏體榜書琵琶亭”三個大字。這時辰,惟有細雨從樓閣的翹角滴下,雨珠打在地面的小泥窪裡,濺起一朵朵水花。我漫步遊廊之上,只見四下裡,楓葉荻花,點點漁火,一番水鄉景象。那岸邊上的蓼花葦葉,池內的翠荇秋荷,搖搖落落。正自感秋寂寥之時,忽聽得江畔傳來琵琶聲,先是忒愣愣地彈了一段過門,接着有一女子慢聲細氣,頓開嬌喉:“小女子本名叫花退紅,梨園裡拜名師獨秀一枝……不合呵,嫁與那茶商吳名世全無主張。三春裡,吳名世往浮樑買茶抵搪;只留下,小女子守空房江州彷徨……”

這段曲子,真唱得一字一咽,聲淚俱下。趁步向前,看娘子,蔥綠綠的散腳褲兒,配着桃紅襖兒,身材纖細,腰肢嫋娜,越發顯得楚楚可憐。再環視周遭,這娘子正對面還坐着一位年約四十五六的中年男子,邊上尚有一位年近半百的賓朋。那中年男子身穿圓領窄袖青衫官服,腰繫草金鉤,正雙目炯炯地專心聽曲。一曲方歇,只聽他開口講道:“在下名喚白居易,現任江州司馬,今晚潯陽江頭送客,聽娘子彈得一手好琵琶,故而邀你船上相見。莫辭更坐彈一曲,爲君翻作《琵琶行》。”

那娘子聽了,向兩位官人道過萬福,呆呆地站立了許久,又正襟危坐地轉緊琴軸,撥動琴絃,悽悽切切地彈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招惹得在座之人俱掩面哭泣,我站在燈影裡,恰巧看見白居易的淚水一滴又一滴地往下流,溼透了青衫的衣襟!

聽着聽着,白居易終究按捺不住心中的憂戚,起身吟哦道:“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我在一旁聆聽《琵琶行》,兀自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正是我在江上二夢琵琶行。

潯陽江上,我做起了第三個夢。在夢裡,我又去石鐘山會了一會蘇東坡。一路上,但見大江漸漸變得寬闊,江面上三五成羣的江豚正在上游下躥。這小精靈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有一隻躍出水面,緊跟着又有一隻、兩隻騰空而起,落入水中時便直立遊動着,身子的三分之二皆露出水面,可愛有趣。再往前,便是鄱陽湖與長江交匯的湖口。從地理概念上講,這裡便是長江中游、下游的分界點,我親眼看到了左邊渾濁的長江和右邊澄清的鄱陽湖,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水界線。再往前看,兩座山峰橫亙在眼前,山雖不高,但極爲險峻,山勢伸向江面,彷彿要扼住長江和鄱陽湖的咽喉,頗有一夫當關萬船莫過的架勢。此情此景,頓叫我理解了什麼是“江湖鎖鑰”。

我沿着蹬道拾級向上,沿途看見一座磚紅色重檐建築,門額爲“紺園”二字。紺園稍北,是一段盤桓而下的蹬道,正行走間,忽聽山下傳來石頭撞擊的聲響,但見一位峨冠而多髯者,手裡拿着兩塊山石,一邊敲擊,一邊仔細地聆聽。我正感到奇怪,忽聽得大儒嘟嚕着說:“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認爲石鐘山名字的由來,是因爲風浪撞擊山石發出似鐘鳴的聲響而得名。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發現山上有兩塊石頭,敲擊時,南邊的一塊聲音憨厚重濁,北面的一塊清脆響亮,故而認定這便是石鐘山名字的來歷。我敲擊了許多石塊,哪來的石鍾之聲?今晚我當親自泛舟,好好考證一番。”

是夜,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東坡乘着小舟繞山而行。正值夜深人靜時,風浪撞擊着山體的縫隙空洞,發出巨大轟響。蘇東坡側耳諦聽,微蹙的雙眉慢慢舒展開,激動地對身邊的兒子蘇邁說:“你聽出來了嗎?江水擊打洞穴發出的聲音簡直就是周景王的無射鍾和魏絳歌鐘啊!”蘇邁笑道:“看來父親找到了石鐘山名字的由來了!”

一聲長長的汽笛將我從夢中驚醒,怔忪地向外瞧,遊輪恰巧行駛在石鐘山腳下,我發現石鐘山中間竟是空的,外形極像一口倒扣的巨大石鍾,便突發奇想:這石鐘山名頭的由來,便是因爲山的形狀像一口鐘啊!

夢迴人遠許多事,千古風流看今朝。今朝夜幕漸漸降臨,潯陽江號遊輪次第亮起了五彩繽紛的霓虹燈,我沐浴着船上、岸上交相輝映的萬家燈火,不禁有感而發:“古往今來含茹萬象,乘風破浪探大本;東來西往凝眸江右,縱橫捭闔導洪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