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農民發展「竹下經濟」 一地多用、一年多產

廣東梅州蕉嶺發展「竹下經濟」,竹林出產毛竹、竹筍,還有大量生產各種菌菇及中藥材。(李國彥攝)

廣東梅州蕉嶺當地爲增加農民收益、加速鄉村振興,蕉嶺農民在水田裡種稻採用「魚稻共生」,山上種竹也同時發展「竹下經濟」,達到一地多用、一年多產。

臺灣新銳媒體直播梅州「一縣一品」採風行第三站到廣東梅州蕉嶺縣,探訪今年三月剛投入運營的毛竹專業合作社,竹林出產毛竹、竹筍,還有大量生產各種菌菇及中藥材。

近年來,隨着毛竹產業利潤的降低,爲支持綠色發展,同時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蕉嶺縣各村中的竹農們透過「竹下經濟」發展帶動當地鄉村旅遊業,走出了一條新路。

當地農民在9月至隔年3月大量種植大球蓋菇,4月至同年8月種植竹蓀,充分發掘林中培植等竹下經濟的發展,一年多產,努力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力。

蕉嶺縣林業局丘丹苗說,要想走出一條和毛竹產業不同的發展路子,就只有在每畝效益上用心,努力提高竹林地的產出,爲解決這一問題,蕉嶺縣加快發展竹林下經濟。

丘丹苗說,林農們利用林下鬱閉、空氣溼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林下種植耐陰能力較強的食用菌及南藥品種,讓村裡的竹林地變成了「聚寶盆」,豐富林下經濟產品種類,一年多次豐收,產生更高收益。

丘丹苗續指,今年,當地竹下經濟更是在蕉嶺縣遍地開花。新成立的幾個毛竹企業,規模均在百畝左右,除了種毛竹、竹筍,也在竹下種林藥,包括靈芝、巴㦸、天麻、田七、黃連、金銀花、天門冬、水飛薊等;或種林菌,如大球蓋菇、竹蓀等高經濟價值作物,未來更將更有助於暢通農旅融合發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