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食安問題再爆發!臺大啓動「人體生物監測計劃」

臺大衛所所長陳保中。(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當發生食安事件,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是否受到影響」,臺大職業醫學工業衛生研究所今年執行「人體生物監測流行病學先導計劃,規劃從全臺不同年齡、性別地區民衆收集檢體,進行重金屬塑化劑等多種物質分析,瞭解國人體內物質濃度數值背景,進而釐清相關風險,或推動政策來進行改善,也爲未來可能發生的新興風險物質提早做好準備。

大公學院23日舉辦第四屆環境醫學國際研討會全國大專院校食安系論壇,邀請美、加、德、韓等國際生物監測相關政府代表、專家學者進行分享,副總統陳建仁高雄市議員黃捷也出席活動。

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指出,人體生物監測技術將是協助改善食品安全一個很好的方法,透過觀察人體飲食可能會接觸到的危害物質,進而反思現行食安管理上可能的缺口,來改善政府的食安政策,以更全面地保護人民的飲食安全。

▲副總統陳建仁回母校臺大公衛論壇致詞。(圖/記者李毓康攝)

2011年臺灣爆發塑化劑事件,引發社會極大恐慌,到底吃進了多少塑化劑?生殖毒性是不是已經影響到我甚至我的孩子?又如先前北市水管事件,體內的鉛濃度是否因爲鉛水管而偏高?臺大職衛所所長陳保中表示,過往國內僅能依賴已有人體生物監測相關數據的國家如美國等資料來評估國民衆的暴露風險,但是人種不同,代謝程度不同,其實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陳保中舉例,以酒精來說,白種人的代謝就比亞洲人要快,所以他們喝酒耐受度較高。國內也應該要有相關的監測數據,民衆才能夠理解自己的暴露程度是在那個風險區間,是高還是低。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在科技部支持下,自今年起執行人體生物監測流行病學先導計劃,結合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進行相關監測,並由陳保中擔任計劃總主持人

陳保中表示,本研究預期針對3歲以上各年齡層、性別、地區民衆收案2000人,蒐集血液尿液等檢體來做重金屬、塑化劑等國內常見、民衆關心的化學物質檢驗,瞭解國人體內的濃度數值。

▲臺大公衛學院23日舉辦第四屆環境醫學國際研討會暨全國大專院校食安系所論壇。(圖/記者李毓康攝)

陳保中說,進行監測有三大重點,第一、獲得國人相關濃度的背景數據;第二、一旦有數據,當發生鉛水管、食安事件時,不用再說「你吃多少纔會造成危害」,而是可以透過量測數據與民衆進行溝通,再清楚不過;第三、未來還可能有新興風險物質,屆時可以使用既有冰存檢體進行檢驗,快速瞭解該物質對國內民衆的危害程度。

陳保中強調,現階段臺灣的風險溝通仍不佳,若不進行測量,只能說是「假裝沒有問題」的鴕鳥心態,這樣與經常隱匿疫情、食安問題的對岸有何差別。

這些數據未來亦可做爲相關的疾病預防甚至政策改善參考,截斷引發問題的來源。預期本先導計劃年底會有初步結果,後續進一步希望由政府來執行第一期(2021-2024)全國性計劃,保護民衆食品、環境安全。

先導計劃收案目前仍進行中,若民衆有興趣參與,也可至臺大環境醫學中心諮詢、評估,檢測相關結果也會對民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