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紛紛上馬圍海填海項目 應借鑑國外經驗教訓

專家認爲應借鑑國外經驗和教訓統籌規範合理開發

近年來,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掀起了圍海造陸熱潮,各類項目紛紛上馬,這引起了部分專家關注和對海洋環境的憂慮。他們呼籲,有關部門嚴格把關用海項目的申請和審批,科學、有序、合理地開發海洋。

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曹大正說,在目前土地資源緊張、徵地成本高的情況下,向海洋要地無疑是各地加快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從2002年至2007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增加了55%,從20平方公里快速增加到134平方公里,沿海各省市的“十一五”規劃中,均有圍海填海的計劃。圍海造陸的土地用於城市建設工農業生產,有效緩解了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同時,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赤潮發生頻率和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部分海灣圍海造田淤積嚴重,危害到臨近港口的正常運營。

天津農學院副院長邢克智說,大規模不合理的造陸,會對該地區的水動力生態產生巨大而惡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嚴重破壞近海生態。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多次出現大規模赤潮,不僅對近海生物鏈構成威脅,導致物種減少,而且給沿海的海水養殖業海洋漁業帶來巨大危害。造陸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各種污染物增加,增大了赤潮的概率。圍海還直接改變了魚羣棲息地的地形地貌,破壞了魚類的洄游棲息地,如舟山羣島海域開發的普陀東港開發區工程釣浪圍墾工程,北海的填海建港等,都是導致這些海域近年來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導致港口航道淤積。近海造陸使得海水潮差變小,潮汐沖刷能力降低,加快了港口的深水長航道淤積速度。如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廣東汕頭灣被圍去近70平方公里,納潮量由1956年的2.96億立方米銳減到80年代的1.5億立方米,致使灣口外航道的水流明顯減慢並淤淺,後來耗巨資修建外導流堤,但見效不大,萬噸輪進出受航道水深限制,近年不得不在灣口外另尋廣澳灣作爲新的深水港。有關專家擔心,隨着渤海灣曹妃甸、天津港等地區大規模的圍海造田,渤海灣潮流動力不斷減弱會對天津港、黃驊港等港口產生不利影響。

三、不利於泄洪。圍海造地使岸線縮短、灣體縮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了洪水的下瀉;圍海同時又使部分天然泄洪出口受阻,使更多的地表水下滲到地下,造成局部地區的地下水位上升。近年來,廣州、深圳等地不少樓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地下室進水、樓房開裂,都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

曹大正說,近幾年來,從渤海灣到東南沿海,各省市圍海、填海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其規模和速度在歷史上都前所未有。這些項目多數是依法申請、審批,但申請海域使用論證材料多爲局部評價,缺少區域宏觀論證。這樣帶來的後果是某圍海、填海項目局部論證可行,相鄰項目局部論證也可行,而實際上區域整體分析可能不可行。這種現象在一些跨省市、半封閉海灣的圍海填海工程項目中表現得更爲突出,這些海灣涉及周邊省市的協調,目前建立區域性的宏觀環境評價體系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