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長島:“海上仙山”變成“碧海青山”

原標題:“海上仙山”變成“碧海青山”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長島交出“生態答卷”

經過整治後的岸灘美麗如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張吉華 攝

在南隍城島東部海域的“經海1號”坐底式智能網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聶英傑 攝

長島城區主要點位全部配備智能垃圾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鍾建軍

行走在長島海邊彩色慢行道上,一邊是碧海藍天,一邊是蔥鬱青山,彷彿置身於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中。

近年來,長島發展掀開了嶄新一頁。4年來,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長島)加快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島路徑。

經過持續攻堅,省、市確定的102項重點工作已經完成83項,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海上仙山”逐步變成了“碧海青山”,這座環渤海地區的海上生態屏障更加秀美更加牢固。

呵護“生態美”昔日養殖場變身彩色慢行道

天然優質的生態,是長島最寶貴、最核心的資源。近年來,長島以壯士斷腕勇氣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山水林海城”整體謀劃一體推進。如今的長島,天更藍、山更綠、岸線更美、海水更清澈。

4年前,趙王村至孫家村海邊路段還全都是海蔘育保苗大棚,養殖廢水直排大海,臭味瀰漫海灘,近海生態一度遭到破壞。“一年一變化,幾年就是大變化。”以前在海邊經營育保苗場的肖樹全感慨地說,“現在生態環境太好了。我在家的樓上就能看到以前的養殖場,現在已變成彩色慢行道了,旁邊就是海灘,美得和一幅畫似的。”

在長島,像這樣被拆除的岸線育保苗場已達86萬平方米,整治修復岸線89多公里,自然岸線和旅遊岸線佔比由38%提升到85%。

這是多年來,長島堅持加減並舉,全域打造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

除了拆除岸線育保苗場,長島人還痛下決心,拆除了全部80颱風機,完成所有10個居民島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治理,綠化面積由2017年的45萬平方米增加到69萬平方米,增長50%以上,昔日“風機路”變成了海島風景線。

目前,長島已歷史性實現“7個100%”:100%拆除全域80颱風力發電機組,100%完成有居民島嶼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100%禁止旅遊車輛進島、淘汰燃油公交車、禁止島內新增燃油機動車輛,100%完成城區集中供暖電代煤改造,100%禁止燃放煙花爆竹,100%實現城鄉污水無害化處理,100%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2020年,長島PM2.5降低14.7%,海水COD濃度降低51.3%,懸浮物濃度降低48.2%,90%以上近岸海水質量達到一類標準,衰退的大葉藻現已在海灘礁石叢生,養殖騰退後的海面景觀賞心悅目,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瀕危生物頻繁羣遊,鯨魚、海龜經常現身,東方白鵲、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明顯增多,野生海珍品、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恢復,展開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耕好“生態海”已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長島以海洋牧場帶動漁業升級,實現創業轉型蝶變、漁民增收致富。

因海而生的長島,憑漁業而興,前期過度養殖捕撈讓長島近海傷痕累累。近幾年長島綜合試驗區轉變思路,發展生態漁業,啓動近岸養殖向深遠海的遷移工作,全力打造海洋牧場。

在南隍城島的海洋牧場上,工人們正藉助升降機,將鮑魚養殖網箱從海中吊起,穩穩落在“國鮑1號”平臺上。“平臺每年養殖鮑魚70-120噸,利潤額在1500萬元左右。我們的鮑魚都是在海中生長,投喂的只有海帶,不添加任何餌料。”長島綜試區南隍城鄉黨委書記劉國明說,作爲我國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化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實現了深遠海鮑魚等海珍品的規模化、集成化養殖。

“經海1號”“經海2號”坐底式智能網箱分別於2021年6月2日、6月20日在南隍城島東部海域下水,經海系列網箱的正式投用,填補了我國在30米水深養殖水域坐底式網箱養殖空白。

“經海1號一個網箱養了62萬尾黑魚,魚的大小平均在0.8斤左右,長到1斤多就開始往外銷售。”劉國明稱,他們正在探索“牧場企業+漁戶”合作模式,實現大網箱帶動小網箱接力養殖,這樣養殖週期縮短1年,漁戶效益能增加1倍。

截至目前,累計確權海洋牧場用海126宗34.9萬畝,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6處、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2處,下水多功能海上平臺5座、大型智能網箱7座。先後投放人工魚礁130餘萬空方,增殖放流3000餘萬尾。

通過多年發展,長島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裝備化、信息化、規模化水平率先走在了省市前列,實現了由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蔚藍的大海正變成“海上糧倉”,初步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長島”的格局。

壯大“生態遊”“貸”動“漁家樂”提檔升級

“生態遊”一直是長島旅遊的一大特色,而富有海島居民生活特點的“漁家樂”則是其具體展現形式。經過多年發展,長島“漁家樂”正在提檔升級,一批網紅民宿精品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 長島“漁家樂”興起於1999年,是全國“漁家樂”的發源地,以“吃住在漁家,遊玩在海上,攬勝於景區,娛樂在漁村”的濃郁海島文化特色,備受遊客青睞。目前長島共有22個村經營“漁家樂”項目,業戶1128戶2.4萬餘張牀位。

爲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長島“漁家樂·民宿”產業發展,促進“漁家樂·民宿”提質升級,發揮經濟帶動效應,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2020年開始,長島實施了“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計劃

長島提出“貸”動漁家樂提檔升級。長島綜試區工委宣傳文化和旅遊部旅遊科科長李琨介紹,每年有不少於200萬元的“漁家樂·民宿”提升專項資金,他們還積極爭取山東省農擔公司和相關金融機構,爲“漁家樂·民宿”業戶提供貼息貸款,補貼後貸款利息低至1.975%,有效解決業戶改造提升資金短缺問題。目前,全區共審批通過145戶業戶申請,發放貸款6253萬元,已有20多戶完成改造。經統計,旅遊旺季期間,提升後的“漁家樂·民宿”比普通漁家樂入住率提高31.6%,收入明顯高於未改造業戶,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海田雲谷、海軒漁家、在野石屋、潯院裡、島隱民宿、DREAM1902、范小姐的家等一批網紅民宿、精品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受到高端遊客青睞。

除了漁家樂的轉型升級,長島也積極整合“海、島、山”元素,在壯大“生態遊”方面下了大力氣。

長島堅持陸海統籌、整體謀劃,推動長島生態旅遊實現全產業提升、全資源整合、全景式打造、全區域管理。投入運行南北長山環島慢行旅遊服務系統,獲批全國首個海上3A景區,建成運營高端民宿客棧、漁俗文化一條街,發展“夢尋仙山”“漁號之夜”等夜遊經濟,推出海上環遊、媽祖香緣、特色漁俗等海島特色旅遊產品以及馬拉松比賽、海釣邀請賽、海島音樂節、海鮮節等品牌賽事節慶活動,爲遊客提供更多樣的選擇。

堅持“生態惠民”居民暢享生態保護修復紅利

客滾船更新升級、長島居民免費乘坐電動公交、10個有居民島實現海水淡化站全覆蓋、新能源集中供熱……4年來,長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爲民,千方百計解決羣衆出行、教育、醫療、供應等方面難題,長島居民也感受到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紅利。

“生態環境好了,中高端遊客變多了,選擇在長島過夜的遊客也多了。”海田雲谷民宿經理李解稱,這是他最直觀的感受,“生態環境好了,作爲居民來說我們是受益者。作爲民宿經營者,中高端遊客多了,住宿率上升,我們的收入就增加了。”

長島統計的一組數據顯示:進島遊客“過夜遊”比例由2017年的45%提高到71%,遊客人均消費由1260元增加到1450元。

“每一兩年就會帶家人來長島旅遊一次,每次都感覺不一樣。”從濟南來長島旅遊的陳先生說,基礎設施以及環境連年變好,來這裡看美景品美食,身心格外放鬆。

碼頭旁,長島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主體已完工,正在開展室內裝修施工作業,年底前建成投用。建成後將是全國最大的陸島交通碼頭。”煙臺蓬長客港集團副總經理劉鐵業介紹,該項目完成後可實現日最大旅客吞吐量12萬人次,成爲集旅遊、購物、物流、休閒觀光等綜合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客運滾裝中心、旅遊服務中心、商貿中心、物流中心。該項目將系統解決長島港區車客分流、口岸監管、功能佈局等問題,打造“五型智慧港口”和“航站式服務”,使長島港逐步建設發展成爲具有“互聯網+”特色的“智慧型”港口,爲長島居民和旅客出行提供更加舒心便捷的交通服務體驗。

目前,長島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項目已通過驗收,國家公園創建納入全國佈局且處於優先發展之列,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對於今後5年,長島將以國家公園創建爲引領,更高標準抓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以國際零碳島爲載體,強化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範,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爲動力,推動生態產業持續轉型升級,以補齊海島基礎設施短板爲重點,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在新的起點上推動長島綜合試驗區建設再上新水平,爲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鍾建軍 李巖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