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打造以全域旅遊推動城鄉融合的地方樣板

廣州市增城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厚,擁有別具特色荔鄉風情和嶺南水鄉特色。20年來,增城區始終以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勇氣和魄力,先後探索出“公園戰略”“生態綠道”“萬家旅舍”等彰顯全域旅遊理念的創新舉措,走出一條“城旅統籌,市場驅動主客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路徑。在旅遊發展過程中,增城始終堅守民生底色,把“民生工程”變成羣衆的“幸福事業”。展望“十四五”,增城將立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雙區建設,構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打造以全域旅遊推動城鄉融合的地方樣板

增城區沒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卻有着珠三角“黃金走廊”和“翡翠綠洲”的美譽。自2000年開始,增城區立足於全區域打造生態旅遊示範區,將區內分散的旅遊資源進行整理、包裝、提升,將原本城鄉產業聚集之地打造成爲全域化發展的旅遊之城。細究增城旅遊發展的奧秘,“三大融合”是其取勝之道。增城區通過融合大區域戰略、大市場力量、大民生需要,探索出一條“城旅統籌、市場驅動、主客共享”的全域旅遊發展路徑。

全域旅遊與區域戰略格局相融合

增城區自2000年以來,先後經歷全區域公園化戰略到主體功能區規劃,從“千園計劃”到全區旅遊化,逐步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全域旅遊與城鄉融合之路。

早在2002年前後,增城區便開始探索建設“三大主體功能區”,根據各區域資源稟賦條件將北部作爲生態功能區,打造都市農業與生態旅遊圈,優化開發中部都市生活區,重點建設南部成爲先進製造業工業園區。這一舉措既爲增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又爲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實現空間均衡找到了新路徑。2006年,增城區提出“公園化戰略”——將“果園、家園、田園、校園、工業園”變公園,2014年又升級到“千園計劃”,這一系列戰略促使城市生活、生產、生態邊界進一步融合,成爲增城全域式發展理念生動、具體的詮釋。

在實踐摸索中,增城區全域旅遊發展始終注重頂層規劃的引領作用,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使得增城區旅遊理念與戰略得以穩定和延續。“三大主體功能區”規劃基於統籌協調的科學發展理念,爲旅遊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生態基底,實現了旅遊發展與區域發展的同頻共振,特色定位、業態選擇、產品設計與地區資源稟賦、功能區劃互相呼應的整體格局,進一步釋放了旅遊業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和帶動作用。

全域旅遊與市場驅動發展相融合

增城區全域旅遊發展始終秉持着市場驅動的理念,以大資本爲“瓜”,承載增城區旅遊發展的高度;以中小微企業爲“果”,承載增城區旅遊發展的溫度;以跨界融合產業爲“藤”,承載增城區旅遊發展的廣度。形成“瓜果雙香,長藤串瓜”的格局,展現出“大資本,小情懷,廣融合”的增城魅力。

頭部企業爲“瓜”,提升品牌的高度。增城區通過引進品牌效應顯著的頭部企業,以大品牌、大項目撬動當地優質生態資源,形成增城北部文旅產業集聚區,如積極引進華僑城集團投資100億元建設白水寨創意山水文旅小鎮項目,將廣州東北部生態屏障打造成爲增城區旅遊投資與發展的高地,推動增城區文化和旅遊的高質量發展。

民間資本爲“果”,彰顯情懷的溫度。作爲曾經的城鄉接合部,增城區擁有大量中小微型企業,這些企業活躍度高、靈活性強,成爲鄉村旅遊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增城區成立規模50億元的鄉村振興產業基金,以旅遊投資爲主要方向,通過旅遊產投融合扶持經營個體參與到旅遊業之中,促進鄉村閒置的土地、房屋、人才等資源的活化,孵化了一批包括吾鄉石屋麥客好客、慕吉云溪山居等精品民宿以及從傳統綠道驛站轉型而來的旅遊民宿綜合體,以民間資本的“小情懷”彰顯增城區旅遊的溫度。

跨界合作爲“藤”,體現融合的廣度。增城區中南部佈局着大量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爲開展文化和旅遊跨界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增城區堅持“產業無邊界”的理念,推動文化和旅遊與工業、農業、體育康養等產業相融合,形成了以廣州市第六資源熱力電廠、天天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館等爲代表的“工業+旅遊”;以荔枝節、遲菜心節、農田觀光體驗等爲代表的“農業+旅遊”;以環增江畫廊、環荔湖徒步等活動爲代表的“體育+旅遊”;以高灘溫泉度假集羣區爲代表的“康養+旅遊”;以1978電影小鎮爲代表的“文化+旅遊”等旅遊業態,實現了全產業、多領域的深度融合,豐富的文化和旅遊業態如繁盛的“藤蔓”延伸至增城區全域,體現增城區旅遊的廣度。

全域旅遊與人民美好生活相融合

增城區的旅遊發展看似無意而爲之,但始終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遙相呼應,始終彰顯民生的底色,以當地百姓的需求爲依歸。

“萬家旅舍”推動產業富民。早在2014年,增城區政府率先啓動“萬家旅舍”計劃,發動村民、企業及社會團體等投資主體,利用現有的合法閒置住房,打造了頗具特色、不同主題、提供休閒遊憩的休閒度假住宿的品牌產品。2016年,建立了“萬家旅舍”電商平臺,進一步擴大宣傳銷售渠道,打造“萬家旅舍”的增城區民宿公共品牌,爲增城區民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增城區擁有民宿近200家,“民房變民宿”成爲強村富民、推進城鄉融合的點睛之筆。

“三道一園”實現生態惠民。“中國綠道,增城創造”。自2008年起,增城區在全國率先建設綠道,其後進一步拓展發展以水爲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爲載體的碧道。通過碧道與綠道和南粵古驛道“三道融合”,結合“千園計劃”,在空間上貫通增城北中南“三大主體功能區”,串聯沿線街區和鄉村居民點、景區(點),帶動沿線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閒設施建設,連接產業富民和生態惠民兩大城鄉需求,是增城區的生態廊道,更是產業廊道和文化廊道。

公共服務助力文化育民。增城區積極將文化和旅遊元素融入市民的生活場景,如大埔圍村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旅遊景觀、紅色記憶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相融合,打造開放式的“人文博物館”;將“粵書吧”植入1978電影小鎮、鄧村吾鄉石屋民宿等,打造主客共享的閱讀空間。通過公共服務將文化和旅遊融合,不斷拓寬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新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文化和旅遊活動,使文化和旅遊發展成果惠及本地居民。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吳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