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輔具“助老”更要“適老”(百姓關注)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向子豐 喻錦妍

“幫家中老人取柺杖時,我發現新買沒多久的柺杖在手柄連接處出現了鬆動。如果老人使用時發生脫落,後果不堪設想。”日前,上海市的胡女士在來信中反映了養老輔具存在的質量問題。

從最初的輪椅、柺杖,到如今的助行車、電動牀、爬樓機、移位機等,近年來,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需求推動健康產業不斷細分,養老輔具廣泛進入老年人生活。養老輔具提高了老人生活質量,有效緩解了護理難題,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養老輔具主要服務身體狀況欠佳的老年人羣體,但一些養老輔具質量堪憂,不僅無法起到助力效果,還可能造成安全隱患。遼寧瀋陽市的黃女士反映:給老人購買的輪椅在前進時明顯往右偏斜,需要人力矯正,“如果是老年人單獨使用,很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養老輔助器具消費體驗項目報告顯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一些養老輔助器具質量不佳。例如,助行車存在駐車設計不合理的情況,有的產品一味追求輕量化、高靈活度,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翻身器等產品未註明或強調使用禁忌及適用人羣的身體情況等,如果消費者不慎操作錯誤,很容易造成身體的二次損傷。

有的養老輔具缺乏詳細使用教程,老年人不會用、用不好的現象比較普遍。陝西西安市的呂先生表示,家中一款智能血壓計操作十分複雜,使用說明書的字體太小,老人一直不太會用,需要有人協助使用。“養老輔具的生產方和銷售方應提供詳細的使用指南,或爲消費者進行相關的培訓。”呂先生說。

還有的養老輔具不斷迭代升級,科技感十足、功能繁多,但實際使用效果並不理想。陳先生曾購買了一款能看視頻、能聽音樂、還能語音通話的智能老年手環,但這些“花裡胡哨”的功能日常使用中很少用到,而真正需要、經常使用的心率監測等功能卻藏在二級頁面中,無法及時找到。

筆者走訪了一家售賣養老輔具的店面,看到店裡銷售的輪椅價格從幾百元至上萬元不等。“主要區別在於使用的材料和功能不同,其實一般人使用千元左右的輪椅就足夠了,有很多功能老年人不一定能用到。”銷售人員說。現在市場上養老輔具的產品種類和數量還相對匱乏,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相關標準、技術、檢測規定等也不完善,導致了質量不佳、溢價高等問題。

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琳表示,老年人的需求是動態發展的,會不斷有新的需求出現。因此,養老輔具和相關適老產品的設計,不僅要安全、方便、實惠,同時還要追求環保、美觀、溫馨。在情感上與老年人有共鳴。“只有真正站在老年人角度考慮他們的需求,才能讓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產品體驗服務,得到精神上的尊重和滿足。”陳琳說。

對於一些比較複雜、專業的康復輔具,租賃是更爲經濟的形式,但目前覆蓋人羣並不多。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紛紛推出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出臺了對困難老年人的補貼政策。“隨着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輔助器具越來越成爲衆多家庭的必需品,但申領標準要求往往比較嚴格。申領政策也需要不斷改善、靈活調整,滿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陳琳說。

不少讀者建議,有關部門應對養老輔具產品嚴把生產關、銷售關。山西陽城縣讀者楊果平建議,有關部門應儘快完善養老輔助器具國家標準,不斷加強行業監管,規範企業生產行爲,保障產品的安全性、實用性。“生產企業應在產品適老化、精細化上下功夫,更好滿足和適應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老年消費者也要改變價格越貴越好、功能越多越好的消費觀念,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選擇,理性消費。”楊果平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