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智/大臺北都更:30兆的故事!

臺北都市再生,以目前現有約110萬戶、12萬棟來算,約可創34.14兆臺幣產值

文/姚文智

在全球都市中,臺北市的危險指數高居第一,根據劍橋大學的調查,發生事故和自然災害時,臺北市的經濟損失將高達1812億美元。

臺南維冠大樓倒塌案的傷亡記憶猶新,但,你知道嗎?大臺北30年以上的建築有110萬6927戶,若當時同等級的地震發生在雙北,可能會有4000棟房屋會倒塌,都市更新已經刻不容緩。

面對居住安全的問題,上週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已經完成《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獎勵條例》初審(簡稱危老條例),並送院會審議,一旦完成立法,對於依建築法評估具有危險、或瀕臨危險等建物的重建將有加速的效果

不過,目前大臺北一年平均更新的戶數不到500戶,照原本速度,要2369年才能完成都更,即使依危老條例及原有都市更新條例的修法幅度,也只能加快100-200年。大臺北的城市改造陷入了困境

有沒有更好、更快的作法呢?當然有。讓我們看看日本怎麼做。

2002年日本通過「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成立了中央層級的都市再生本部,指定了包括京都心、新宿、涉谷、品川橫濱名古屋大阪、京都、福岡等地共65 處、涵蓋6612公頃的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不僅進行建築物更新與公共空間整備,20年之間能創造12兆臺幣產值和247萬就業人數

▲爲了實現都市再生的願景,姚文智:近期內提出「都市再生特別條例」的法案。(圖/記者翁嫆琄攝)

政府主責、中央部會主導的大範圍公益性的都市再生,就是我認爲可以解決老屋更新的重要方法。

由政府主責,能解決更新速度慢的問題,而大範圍指定的都市再生,可以將防災托育、長照、生態機能重新放入社區紋理,讓都市更新不只是單一建築物的翻新,而是能因此重建宜居適居的生活環境。

大臺北一旦實行都市再生,不僅讓整個城市老舊狹窄的面貌翻轉,也能如同日本一樣,創造經濟的效益

大臺北都市再生的產值有多少?以目前現有約110萬戶、12萬棟來算,包括營建成本、上下游的原料供應、管理信託等大約會有34.14兆新臺幣的產值。金管會目前正準備放寬銀行不動產融資上限30%的限制、降低銀行本身自有老舊行舍都更後自用比率、及提高銀行對民衆都更放款額度等,諸般作爲對都市再生產業也會有更大的催動效果。

爲了實現都市再生的願景,我將在近期內提出「都市再生特別條例」的法案。此法案參照日本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由政府主導,指定策略地區,進行實施規劃後再委託民間執行。這其中必須配合設置國家級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來統籌所有的工作,因此,此中心的設置條例,我也會全力推動,希望危老條例、都市再生特別條例、國家住宅及都更中心,再加上既有的都市更新法部份條文修正,讓所有的法制一次到位,政策能順利推展。

當然,110萬戶的改建不是1年、5年可以完成,讓我們把時間拉長爲20-30年,在政府主導下,每一年可創造上兆的產值,如果以去年國民生產毛額17兆來計算,完成國發會設定GDP成長3%的目標,不是難事

都市改造,需要大刀闊斧,讓政府負起責任,用都市再生,讓臺北翻兩翻,讓臺灣的經濟起飛、成長。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姚文智,立法委員致力於推動「松山機場遷移」、「臺北市都市再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