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金融科技助力精準普惠 長遠發展需要各方合力

人民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杜燕飛)“普惠性,正成爲中國金融發展的長期目標。”“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全面增強金融的普惠性。”在11月12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參會嘉賓表示,我國普惠金融正呈現發展數字普惠、重視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等四方面特點。未來普惠金融的長遠發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滿足不同普惠羣體的金融需求。

本屆峰會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與中國銀行協會、中國保險業協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共同主辦。

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四個特點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要直面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發展普惠金融要守正創新,從解決風控問題、深化激勵考覈等方面打通‘最後一公里’。”在峰會上,國務院參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利用新技術開展金融創新有助於推進普惠金融。不能忘記發展普惠金融的初心、使命、目標,即爲了讓很難接觸金融的弱勢羣體更加便捷、經濟、實惠地獲得金融服務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峰會上發佈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下稱《報告》)。《報告》認爲,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四個特點。一是銀行保險機構是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爲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戰略;四是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報告》特別增加了專題研究內容,集結監管、實務部門以及研究機構的權威專家,圍繞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六穩”“六保”、消費者保護以及金融科技等主題展開廣泛、深入的研究,爲全面瞭解我國普惠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前沿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金融科技助力精準普惠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普惠金融作用凸顯。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案例徵集和評選活動較往年推遲三個月開展,但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並未減弱。

案例評選遵循公開、公正、科學的評審原則和流程,參考網絡投票參與熱度,經相關協會和評審專家推薦和多輪線上、線下評審,最終從341家單位的569件參評案例中評出“中國普惠金融助力抗擊疫情”、“中國普惠金融助力脫貧攻堅”、“中國普惠金融產品創新”、“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和“中國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五個類型的30個典型案例

綜觀獲評案例,“精準”是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徵。如獲評“助力抗擊疫情典型案例”的建設銀行“精準支持 紓困穩企 普惠金融打出抗疫組合拳”案例,評委會評語中寫道,“以專屬產品給予抗疫客戶專享支持,以專門機制攜手困難企業走上正軌,精準支持助力湖北重現活力。”又如獲評“數字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的微衆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案例,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以前沿金融科技爲支撐,覆蓋供應鏈多級鏈屬企業,服務萬家企業,累計放款超百億,讓供應鏈金融更加精準有效。”

長遠發展仍需合力

“我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爲95.65%,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到99.2%,全國鄉鎮保險服務覆蓋率95.4%。這些數字顯示了這些年普惠金融發展的成績是非常顯著的。”峰會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學部委員李揚說。

但需要看到,融資難、融資貴等痛點難點依然存在。王兆星結合自己前期調研所瞭解到的情況總結稱,下一步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要深化改革,關鍵在於銀行要解決風控的技術、手段和工具等問題,解決銀行內部的績效考覈激勵機制問題,以及發揮保險、地方政府和財政等多方合力的作用。

李揚在會上建議,從頂層設計角度,將各種政策進行統一規劃,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並將政策性支持與金融有機結合,放大政策支持的槓桿。

“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金融消費者教育仍存在較大短板,而從金融機構的角度,還缺乏動力和資源去廣泛開展相關教育,建議監管部門或行業組織牽頭,建立長期性、系統性、多元化和廣覆蓋的金融消費者教育。”李揚說。

央行消保局副局長尹優平表示,要完善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堅持市場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分類、分層滿足不同普惠羣體的金融需求。完善有深度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加強支付、徵信、擔保、破產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優化普惠金融相關的法治環境。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浪潮下,完善數據資產產權、交易流通制度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