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還是魅力無限?在摩洛哥偶遇"馬槍大賽"

談及這個美麗的國度人們想起的多是好萊塢鏡頭下的“卡薩布蘭卡”、世界三大藍色小鎮之一的“舍夫沙萬”以及扼守直布羅陀海峽的“丹吉爾”等等。

卻鮮有人提及被當地人稱爲“無形文化遺產”的馬槍大賽。因爲這項民俗盛事對於有着固定行程規劃的遊客們而言,往往可遇不可求,它的舉辦時間不固定,視各個部落閒暇時間而定。筆者不久前曾經和當地朋友偶遇了這樣一場盛事。

“震耳欲聾”的賽事

豐潤的物產和適宜的氣候,養成了摩洛哥樂天、輕鬆的國民性格。人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值得狂歡與慶祝的日子,尤其是生活在城郊村鎮貝都因人,更是如此。盛夏8月,正值農閒時節,摩洛哥各大機構也開始休假,筆者利用學校假期,和朋友一同出城遊玩,在經停某個貝都因人聚居鎮時,被突如其來的車流所吸引。一行人順着擁擠的人羣走到了一座廣場,只見地面上塵土飛揚,整整齊齊站立着若干馬隊,穿着民俗服飾的騎士們或摩拳擦掌,或嚴陣以待。而廣場中央的一支幾十人隊伍儼然已經開始了他們的表演。在一個騎手的號令下,幾十名騎手策馬一齊向觀衆席奔去。熱情的鄉民們把我們帶進了帳篷,和其他鄉民一起席地而坐。剛坐下沒多久,旁邊的一名貝都因婦女就示意我們捂住耳朵,筆者還沒反應過來,到達終點線的馬隊已經齊刷刷立定,騎手們舉起手中火槍向天空鳴放,而他們僅僅距觀衆席十米之遙!三聲齊鳴之後,騎手駕着馬兒,以整齊的步伐繞場一週離去,我們顧不上耳朵嗡嗡作響,也和其他觀衆一起熱烈地鼓起了掌。而很快,下一支馬隊又向我們奔襲而來,騎手們一手牽拽馬繮,一手同樣高舉着火槍!好在這一次我們有了前車之鑑,已經預先捂住了雙耳。旁邊的婦女見狀哈哈直笑,說:“沒關係,看多了以後就習慣了。這一支是我們部落的馬隊,你們仔細看”。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門道,筆者偷偷環顧四周,發現大家對參賽的馬隊評論得頭頭是道。原來,評判一支隊伍的馬槍技藝,主要看三個環節:騎士們在隊長口令發出後是否能夠完成一系列整齊劃一的作戰動作,整個隊伍是否能夠保持一條直線向前衝刺,以及向天鳴槍的聲音是否齊整。隊伍分數的高低主要由觀衆的掌聲決定,各個環節都達標的隊伍贏得的掌聲和歡呼聲就高。如果出了差錯,不光觀衆們會嘆氣,就連隊伍的首領也會自我批評。

馬槍大賽的前世今生

馬槍大賽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5世紀。那時的摩洛哥面臨歐洲列強的入侵,騎手們奮起反抗,在部落頭人的號召下集結一起,手持長矛向敵人進攻。到了16世紀,騎手們手中的武器變成了火槍。而隨着時代的演進與更替,馬槍也由最初的作戰儀式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歡慶儀式。每逢農閒時節或節假日,摩洛哥的村鎮都會舉辦馬槍大賽,臨近各部落的人們攜家帶口前來爲自己部落的馬隊助威。一場馬槍大賽,往往要持續數日,選手和觀衆都要在場地附近支起帳篷休息,直到賽事結束。因而,除了馬槍以外,人們也會藉此機會展示和交易各自部落的土特產、舉辦篝火晚會。而在晚會上,某位年輕帥氣的騎士因爲白天的出色表演得到某個部落姑娘的芳心,並順利娶得美人歸的浪漫故事時有發生。在摩洛哥人眼中,如今的馬槍大賽,與其說是一種賽事,不如說是一場狂歡的盛宴。它既保留了幾百年來祖輩流傳至今的騎術和戰鬥精神,又糅合了娛樂與輕鬆的活動,而這恰恰是馬槍大賽受到人們喜愛的魅力所在。

馬槍大賽上的女騎士

在我們觀看的馬槍大賽上,有這樣一支隊伍尤其搶眼。他們統一着黑裝,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一系列動作,贏得了場上觀衆最熱烈的掌聲。然而這還不是這支隊伍最引人注目之處,倘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隊伍中間騎着唯一一匹白馬的騎手,竟然是一名女子!她和身邊的男性隊友一樣的黑衣頭巾,舉起槍來氣勢逼人,儼然一副巾幗不讓鬚眉的架勢

聽鄉民說,這個女子三十剛出頭,就已經做起了隊伍的首領。所謂首領,就是召集隊伍進行訓練的隊長。在比賽時,隊長是發起進攻、立定、舉槍三個口號的人,所有隊員都要嚴格遵守她的命令。馬槍隊長是部落裡具有很高聲望的騎手,是否能夠勝任隊長,和騎手的年齡無關,與性別自然也無關。但這樣的角色似乎總是男性擔當起來更爲合乎情理。沒想到在摩洛哥貝都因的村鎮上,卻看到了一位英姿颯爽的女隊長。鄉民們對此倒是見怪不怪,原來有些大賽上甚至還出現過整支全由女騎手組成的隊伍,而這也是近年來馬槍大賽的新變化。比賽的節奏緊鑼密鼓,鄉民們也無心去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但在筆者看來,“娘子軍”在馬槍大賽上的涌現,恰恰是摩洛哥近年來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