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事件頻發 民間辨別方法靠譜麼?

近日,一則“2020年上半年雲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數超過雲南省患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消息登上熱搜,“毒蘑菇”再一次走進人們視野專家提醒,野生菌辨認不易,很容易中毒,對於不熟悉的野生菌千萬不要隨意採摘食用

野生菌中毒事件頻發

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公佈,截至7月20日,雲南今年已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而2020年上半年,雲南省因爲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爲2例。前者後者的6倍。除死亡案例外,據報道,還有因野生菌中毒出現幻覺情況發生。

中毒事件並非偶發。實際上,在雲南,每年都有大量因食用野生菌而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據2019年8月雲南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野菌中毒防控預警公告》顯示,2017年雲南省發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總共32起,中毒242人,死亡39人;2018年雲南野生菌中毒事件總共20起,中毒112人,其中死亡15人;2019年,截至5月12日,雲南省發生13起蘑菇中毒事件,中毒52人,死亡8人。

民間辨別方法不靠譜

即便有衆多的中毒案例,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嚐鮮。不少雲南當地人認爲自己摘了多年的菌菇經驗十足,可以辨別蘑菇是否有毒。民間還流傳着“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白色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可以用大蒜銀器試探是否有毒”等鑑別方法

對於這些說法,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食品安全專家雲無心表示,自然界有無數種菌菇,科學家們已經對大約14000種進行了分類,歸爲不同的屬,而每一個屬的菌菇都很相似。“所以,野生菌菇是比較難以區分的,民間流傳的那些分辨是否有毒的方法都不靠譜。”

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今年5月發佈的《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也表示,不要輕易相信“民間方法”去分辨菌子是否有毒。“以色彩、有無汁或斷面是否變色、是否生蛆或生蟲來判斷菌子是否有毒的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不熟悉的野生菌不可盲目採食

野生蘑菇的鮮美味道讓很多人無法割捨,人們在採摘食用時,該如何避免吃到“毒蘑菇”呢?

“對於選擇美味的人來說,要儘可能地把“可能存在”的風險降低,不要依據網上看來的、或者社會中流傳的“辨別方法”自己去採野生菌,應儘量去正規的飯店或者超市購買。對於那些採收蘑菇的村民,只採摘自己熟悉的、完全確定可食用的蘑菇,對於陌生的、存疑的,不要抱有僥倖心理。”雲無心表示。

雲南省衛健委也發佈消費提示提醒民衆,不要採選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對不熟悉或從未吃過的野生菌,不可盲目採食。採回野生菌後最好請有經驗的人幫助鑑別,或者藉助適合於當地使用的彩色野生菌圖冊,逐一辨認。對於不認識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辦法就是別吃。

此外,雲南省衛健委還提醒,野生菌要徹底制熟後再食用,應避免多種類混雜食用,嚴禁生吃涼拌,不宜同時飲酒。食用野生菌後如出現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症狀,應第一時間到最近的醫療機構就醫,不要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