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炒飯 蔣中正就愛這一味──從餐桌看政治(三)

蔣介石於黃龍潭親手做蛋炒飯。(圖片來源/國史館

提到醬瓜,便不得不提蔣介石最喜歡吃的家鄉寧波風味,而提到其家鄉風味,就不得不提其原配夫人毛福梅

毛福梅深具傳統美德

之前提過,蔣有四位太太,按先後次序,分別是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和宋美齡。蔣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了同村的毛福梅,而這位夫人正是蔣經國的母親,他雖然不如宋美齡般風華絕代,儀態萬千,卻深具中國傳統女性美德。

關於蔣喜愛家鄉口味,以及毛福梅的賢良淑德,最瞭解的莫如蔣在大陸年代的侍從副官居亦僑,他在《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中有詳細紀述。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當地水產豐富,除了一般海鮮之外,蔣尤愛吃奉化的蚶子,以及當地盛產牡蠣。當蔣介石在南京主政時期,毛福梅知道蔣愛吃家鄉菜,每年都會定期做好一些家鄉菜,託人送到他的南京官邸,例如前述的蚶子、牡蠣,還有文蛤風乾鰻魚等,這都是南京市面買不到的海鮮。

正如前述,蔣還喜愛吃雞汁芋頭,還有雪裡紅肉絲湯和大湯黃魚這些家鄉菜。毛福梅便把家鄉溪口盛產入口即化的芋頭,定期送到南京官邸,再由廚子加以雞汁炮製雞汁芋頭給蔣食用。

毛福梅亦醃漬雪裡紅、腐乳、臭冬瓜等,尤其是臭冬瓜,她更有一套獨門秘方:在醬缸內,除了冬瓜之外,再放一些老莧菜梗,讓兩樣東西一起發黴後,「臭味相投」,相得益彰。她把這些醃漬菜定期送到南京官邸,成了蔣介石餐桌上不可缺的家鄉風味,這位遭蔣遺棄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實在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當時有人便調侃說:「縱有珍餚供滿眼,每餐味需卻酸鹹」,以此來揶揄宋美齡。

蔣介石偶爾和宋美齡回故鄉溪口老家小住,毛福梅總要親自下廚爲蔣燒幾道家鄉菜和點心,如雞汁芋頭、雞汁青葉冬粉、寧波湯圓等,當她在廚房燒好菜後,就悄悄從後門溜走,避免與蔣、宋兩人碰面而尷尬。溪口人對她都極其尊重,尊稱她爲「大師母」。1937年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在蘇聯勤工儉學十二年後返國,隨同他返國的還有他在蘇聯娶了的夫人蔣方良,這位媳婦在溪口住了一年陪伴毛福梅,最愛吃這位婆婆做的點心。

至於菜館,蔣介石其中一間心頭好,就是西湖的「樓外樓」,喜愛的菜式包括西湖醋魚以及醉蝦。無論是1927年第一次下野,以及1949年再度下野,他在回鄉途上,都有特地光顧這間菜館,並吃西湖醋魚這道菜。1927年那一次,他還能邊吃邊談笑風生,對下野淡然處之;但到了1949年那一次,他卻幾乎食不下咽了。

西湖醋魚移情日月潭

居亦僑記得蔣介石在樓外樓吃得最興奮的一餐飯,是1937年兒子蔣經國歸國,蔣、宋兩夫婦晚上在樓外樓設宴爲兒子一家接風,席間宋美齡還告訴媳婦蔣方良,她老爺如何喜歡西湖醋魚這道菜,以及解釋有關作法。

1949年後,蔣介石被迫遷到臺灣,西湖已無法可到,那裡的醋魚亦無法可嘗,便移情至臺中的日月潭,以及當地盛產、人稱之爲曲腰魚的魚。

這種魚在獲得蔣青睞之後,聲名大噪,被改稱爲「總統魚」,成了日月潭很多餐館招攬客人的噱頭菜。

最後,順帶一提,這位蓋世梟雄,當然日理萬基,那麼他又會不會親自下廚呢?

蔣中正的生活拾趣》書內引述後來獲公開的《蔣中正日記》,民國36年9月2日那一則,有以下這段:「正午到黃龍潭野餐瀑聲古樹,仍不能滌盪我憂患唯妻煮菜餘炒飯甚覺難得之樂事也。」現在國史館還珍藏了當日蔣在郊外席地炒飯的照片。

其實在蔣的日記中,曾多次提到自己炒飯,例如民國45年7月28日那一則,又有以下這段:「十一時後與妻帶熊、虎(筆者按:此乃宋美齡姪子宋伯熊和宋仲虎)等往溪內觀瀑布,以大雨之後,其瀑更爲雄狀可觀,留戀不已,餘自廿年前在南京紫霞洞野餐,手炒蛋飯後久不作此,今復重試,共未退減,其味更美,同食者讚美不絕,且全部食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