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不好? 環團:多數醫療用品含PVC 恐致癌

醫療器材爆出含有PVC,恐導致越醫越嚴重,甚至引發致癌危機

記者陳佳雯臺北報導

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淑芬與環保團體12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內醫療用軟袋軟管容器等都由PVC(聚氯乙烯)製造,其中含有有毒的塑化劑DEHP,因此要求衛生署禁止使用PVC材質之醫療用品。衛生署官員則表示,已在去年公告要求廠商必須標示材質,至於PVC目前市面替代品不多,而且價格昂貴,衛生署還在尋找可行的安全替代品。

環保團體明確指出目前衆多醫療用軟袋、軟管等醫療器材都是用PVC製造, 用在病人身上恐會導致塑化劑直接進入人體,希望衛生署能全面檢討相關醫材的材質,禁用PVC等含有塑化劑的材質,避免病患身體「越醫越遭」。

地球公民基金會臺北辦公室主任李怡蒨表示,去年塑毒事件爆發後環保署將7種塑化劑改列第1、2類毒性化學物質,衛生署也比照歐盟訂出5種塑化劑的每日耐受量「參考值」(每公斤體重0.05mg),但對照美國衛生署(FDA)2002年列出醫療用品的DEHP每日暴露量,衛生署的耐受量許多都超過美國FDA的標準

新光醫院腎臟主治醫師江守山坦言,衛生署15年來未批准腎臟病的給付新藥,腎臟病人宛如被遺棄達15年,病人洗腎只能用含有塑化劑的PVC軟管。他說洗腎患者並非沒有選擇,美日等國早已規定軟管等醫材必須不含塑毒,但臺灣仍停留在人家15年前的醫療水準,令人感嘆。

江守山也指出,國外研究已證實,「塑化劑會導致小白鼠腎臟長水泡」,這和國內腎臟科醫師的臨牀經驗高度類似,許多洗腎患者腎臟都莫名長出水泡,因此他強烈懷疑與塑化劑醫材有關。此外他還說,塑毒會增加乳癌肝癌機率,然而癌症化療用的仍然是PVC軟管,這樣病等於永遠都治不好。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現場示範如何分辨PVC材質,他拿一個醫院裡最普通點滴軟袋,用加熱後的銅線沾取軟袋上融化塑膠,在拿去瓦斯爐上加熱,馬上就看到銅線上發出一陣綠色火焰,謝和霖說,「這就代表軟袋的材質含有塑化劑」,反之就是不含塑化劑。

環團呼籲衛生署依照材質重新檢討健保給付標準,像PVC這種含有DEHP等毒性物質的材質就應降低健保給付價格,並給予安全材質較高價格,避免劣幣良幣。此外應該強制醫療用品標示材質是否含塑化劑,並讓民衆得以自費選擇材質較安全的醫材。

衛生署食管局醫材組簡任技正杜培文指出,考量到全面禁用可能造成患者更大的醫療風險,因此無法立即全面禁用PVC材質,不過已在去年要求廠商必須將材質明確標示,讓病人可以分辨其中差異。不過她坦承,目前市面上能替代PVC的產品並不多,而且價格往往貴一大截,因此恐怕無法全面改用,衛生署仍在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