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東西就想大便?飯後「屎在滾」5大真相:膽酸出問題啦

▲纔剛吃飽就有便意,想往廁所跑。(圖/記者周宸亙攝)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愛吃肉、甜食、少蔬果,便秘大不出來好睏擾!然而換做是天天大便的人,腸胃就會比較健康嗎?專家指出,如果腸胃功能吸收不佳,一天大便超過3次,造成腹瀉,消化系統小心問題啦~

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人們吃下去的食物,從進食、消化、排遺,大約要花40小時時間,也就是大約2天才會完全排出體外身體對於排便也會有一定的生理時鐘,有人會固定在早上起牀大便,或是中午吃飯前大便,或者有民衆表示自己飯後就有「屎在滾」的衝動,可以歸類爲以下5點原因

1.東西吃太快,刺激腸胃

腸道在進食時會產生反射現象,急着要把腸子裡的東西清空,好讓新的食物進來,本身反射較敏感的人,或是吃東西習慣又快又猛,短時間就會刺激腸道,造成一吃東西就馬上大便的現象。

2.腸道細菌失衡

腸道中有很多益菌能幫助人體分解養份、排出有害物質,若是飲食習慣不佳,或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會使腸道菌叢發生改變,造成腹瀉、發炎。而常有民衆吃飽就會肚子不舒服、一天跑5~6次廁所,要注意是否爲大腸激躁症作祟。

▲吃飯吃太快、愛吃油炸食物,很容易消化不良而腹瀉。(圖/免費圖庫pakutaso)

3.消化酵素分泌不足

錢政弘指出,食物中的脂質需要膽汁胰臟酵素來幫助消化,在進食時,胰臟會分泌消化酵素,幫助食物完整消化、被小腸吸收,若是分泌量不足,食物無法被妥善的分解、吸收,就會直接通過腸道排出,如果糞便很黏,常黏在馬桶上,出現油耗味得多加小心。

4.膽酸回收不足

進食時會分泌出膽酸跟食物一起消化,最後在小腸尾端被回收,若是膽酸回收不足,會流到大腸,造成腸道血管中的水跟鹽分流失,形成腹瀉。特別是有過膽囊切除手術及小腸病變患者,往往無法儲存膽汁,造成膽酸分泌的量無法回收,排便頻率大增。

5.焦慮心理因素

例如情緒不佳時容易暴飲暴食,焦慮會導致腸道蠕動異常,甚至吃東西就會感到焦慮,飯後想要敢快上廁所清空腸胃,都可能是壓力來源,又或者有過拉在褲子上的陰影、找不到廁所「屎在滾」的經驗,都會刺激排便慾望。另外,出門去大賣場書局,受到大量資訊刺激,也會有想要大便的衝動。

醫師建議,除了排便次數增加外,還有體重減輕、持續腹痛、糞便變細、糞便帶血或有貧血症狀,如頭暈無力、喘等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