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來這兒上一堂黨史教育課”

(原標題:“一定要來這兒上一堂黨史教育課”)

本報記者 任珊 李祺瑤

“紅船”展區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留影,體驗歷史場景。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昨天起對公衆開放

■2600餘幅圖片、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展出

■每天面向個人開放3000個名額

昨天起,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正式向公衆開放。根據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黨史館暫定每天面向個人開放3000個名額。2600餘幅圖片、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既有宏大的敘事,又有令人動容的細節,觀衆們全方位、全景式感受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曆程,從紅色精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市民沉浸式體驗追尋紅色印記

爲了給觀衆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展覽還原了很多真實的歷史場景。“這條船我們上課時畫過,它叫紅船!”在南湖紅船復原展陳處,一個孩子驕傲地對身邊的爺爺說。只見在莊嚴肅穆的展廳內,通過聲光電技術的呈現,紅船在“南湖”上穩穩前行。

這爺孫倆是昨天首批進館的觀衆,“聽說黨史館要面向公衆開放,我第一時間就預約了門票,孩子放假第一天帶他來展廳,追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紅色印記。”爺爺郭先生說。

在這趟“紅色之旅”中,爺爺郭先生給小孫子當起了講解員,一邊走一邊解讀,“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就是從這艘小船上誕生的,它也因此得名‘紅船’。咱們家三代都是共產黨員,現在你也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了。”

在紅軍長征沉浸式影院體驗區,一段5分多鐘的影片,再現了紅軍血戰湘江、飛奪瀘定橋和爬雪山過草地等重要時刻。看着紅軍戰士冒着槍林彈雨從自己“身邊”匍匐前進,在泥濘的草地上艱難行軍,參觀者無不動容。

“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英雄的鮮血染成的,他們征服冰山雪嶺,穿越沼澤草地,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中國礦業大學大二學生小賈和同學們俯下身,細細觀察紅軍戰士過雪山時穿的布草鞋、棕背心。小賈說,“這種沉浸式的參觀體驗震撼人心,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洗禮,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該將這種不怕苦不怕難的紅軍精神傳承延續。”

還有復興號動車組體驗駕駛室,參觀者可以化身高鐵駕駛員,體驗京張鐵路北京北站到張家口站的旅程。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場景和展示,講述着黨的奮鬥歷程,也讓人們身臨其境,回望奮鬥百年路。

展品背後的故事讓人動容

從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手稿到陳望道翻譯的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從中共七大的投票箱到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周恩來手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到鄧小平親擬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提綱,從創辦經濟特區圖片到脫貧攻堅數據圖表……黨史館裡保存並陳列的國家一級文物原件有420多件。一件件實物,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艱難歷程和偉大功績。

穿着紅襯衫、戴着黨徽的霍永軍老人在人羣中格外顯眼。站在0001號特殊文物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前,老人久久駐足沉思,認真讀完了李大釗被捕後的親筆自述。

“大釗先生爲中國共產黨誕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百年來,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滿腔熱血與寶貴的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黨也通過實踐證明,只有他們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今年73歲的霍永軍是一位有着55年黨齡的老黨員,“我這身衣服和帽子就是兒子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時候的紀念品,穿着這一身來參觀,有意義。”

雷鋒在日記中寫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98抗洪時,16名共產黨員在“生死牌”上簽名宣誓“誓與大堤共存亡”;第一書記黃文秀放棄大城市機會,主動請纓到扶貧縣駐村,她在扶貧日記中寫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誓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日記寫滿了一名醫務人員對人民的赤誠和對生命的敬佑。在黨史館中,每一張泛黃的紙片背後,都藏着一個個感人的奮鬥故事。

來京旅遊首站選黨史館

“既俯瞰歷史、描繪百年,也聚焦重大事件,令人如在現場。”站在1∶1複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着陸器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模型面前,市民周偉一一拍照。還有“墨子號”量子衛星、C919大型客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模型,展覽上的中國建設成就讓他目不暇接,“黨領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迎來滄桑鉅變。”

征途漫漫,唯有奮鬥。在參觀展覽的羣衆中,還有許多“00後”的年輕面孔,他們表情專注,腳步堅實。從南昌來北京過暑假的高一學生閔昱浩把旅遊的首站定在了黨史館,“一定要來這兒上一堂黨史教育課。”閔昱浩說,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我們應該從紅色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

在展廳出口處的8本留言簿上,更是寫滿了觀衆對中國共產黨和祖國的深深祝福。“中國共產黨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中國日報退休人員王彥平寫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觀衆郝鵬程沉思許久,一筆一劃寫下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