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草仔粿 兩種家鄉味

新住民易景梅把他鄉變故鄉,努力傳承婆婆的好味道,不讓家傳的草仔粿走味。(新北市民政局提供/葉德正新北傳真)

「草仔粿是家的味道!」嫁到臺灣超過20年的越南新住民易景梅,跟着婆婆打理新北市貢寮區的草仔粿老店,邊做邊學傳承婆婆好手藝,隨着貢寮人口外流嚴重,草仔粿生意不如以往,但老朋友們逢年過節總會想起她家草仔粿的好滋味,易景梅說,臺灣、越南草仔粿口味差很大,但對她來說都是「家的味道」。

新北市新住民逾11萬人,超過原住民成爲重要組成人口,也因許多新住民嫁到偏鄉,許多臺灣傳統小吃與在地文化,現在都得靠新住民幫忙傳承。

在貢寮區公所工作的易景梅來自越南,20多年前嫁來臺灣,與丈夫育有3名子女。易景梅說,母親也會製作類似草仔粿食品,嫁來臺灣看到草仔粿時,就覺得很親切。

「不過兩邊的草仔粿口味,真的大不相同。」易景梅說,越南的口味清淡多爲甜食,臺灣的草仔粿則甜、鹹都有,口味比較重,尤其外皮需要的鼠麴草更是好吃的關鍵,婆婆當年堅持自己種植鼠麴草,就是怕買來的會讓客人不安心。此外,草仔粿蒸煮火候也不能馬虎,須隨時看顧,免得一大鍋全部報廢。

易景梅說,剛嫁來臺灣時,因爲語言不通,與婆婆溝通許久,才慢慢掌握製作草仔粿的訣竅。

隨着時代變遷,貢寮地區人口外流嚴重,草仔粿生意大不如前,易景梅說,現在主要在公所負責清潔業務,不過逢年過節,親朋好友鄰居與公所同仁,仍會想起他們家的好滋味,她也總是開心繼續製作草仔粿,「因爲不論對他們或對我自己來說,這都是家的味道」,她會繼續努力傳承婆婆的手藝,讓家鄉的好味道繼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