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不是聚會,不是養生,其實就這9個字

3月,春天,是2024年美好的開始。

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個小起點。

未來無限可期,願我們不忘初心,逐光而行。

開啓新徵程,有所愛,有所想,有所做,也有所得。

1

別迷茫

心理學家莉娜·凱在TED演講中曾說:

你不是生活的經歷者,你是創造者。

人們也許沒發現,往往是我們在主宰自己的人生,我們纔是自己生活處境的創造者。

有人安於生活的平淡,不願努力奮鬥。

一旦遇到困難,技不如人或是結果不盡人意,就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濟。

久而久之,陷於負面情緒之中,生活處境一落千丈。

有的人生活積極向上,有理想、有目標,也有行動和努力。

他們善於迎接挑戰,不斷學習,總能抓住生活中隨時的機遇。

在挑戰中不斷成長,生活越來越好,擁有了幸福、積極的人生。

有時候,我們的心態自帶能量。

幸福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轉變,人生便有大不同。

心懷正能量的念頭,你輸出的就是正能量,得到的也是正能量的反饋。

反之,你被負能量纏身,輸出的總是負面信息,又怎麼可能吸引積極、正向的結果。

總是否定自己,就會在負面情緒中越陷越深。

多肯定和鼓勵自己,我們的行爲才能積極,人生也會向好。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一種心理學效應。

好的心態,向上向善的願望,能讓我們產生積極的行動,吸引我們想要的結果產生。

人生漫漫,我們不必迷茫。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把握當下,順不驕,逆不怕,則人生如歌。

願我們始終相信,始終努力,奔赴夢想,心想事成。

2

別糾結

加里·凱勒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說:

成功取決於你的目標是否明確,你是否專注。

想要成功,就要學會聚焦目標。

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

太多目標,反而讓人無從下手,甚至心存壓力,產生畏難情緒。

我們可以分半年、一個月、半個月、幾天、一天來設定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定爲那個時間段內的目標,之後着力去實現。

因爲目標再好,計劃再周密,不去行動,一切仍舊爲零。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多年來想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

他一直想養成健身的習慣,10年來,每年都是半途而廢。

2012年年底覆盤,他要從2013年開始發生改變。

爲了實現目標,他從每天一個俯臥撐開始做起。

微小而積極的行爲,很難失敗,這讓他能夠堅持下來,並且超額完成任務。

持續的時間久了,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

受益於微習慣的改變,他不僅養成了運動健身的習慣,還養成了讀書寫作的習慣。

所以,我們想要改變,想要行動,不如就先從微習慣開始。

心理學上有個72小時法則:

意思是如果能在設定目標後的72小時(3天)內,向着目標邁出第一步。

那麼你將極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你所計劃的事情。

否則,你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會大大下降。

邁出第一步,往往是最重要的。

唯有夢想,才配讓我們焦慮,唯有行動,才能解除我們的焦慮。

人生苦短,我們不必糾結。

行動促成運轉。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只想不動,一切都只會是空談並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願我們能心有所想,聚焦目標,全力以赴。

72小時內,就開始行動,並終有所獲。

3

別匆忙

有人說:

“生命的意義是享受當下的美好。”

除了學習、工作之外,生活中,還有許多隨處可見的美好,帶給我們幸福感,讓我們體味愉悅和放鬆。

數字化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壓力驟增。

科學研究證明,一旦外界壓力過大,大腦的動態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出現過度衝動或者過度抑制的情況,比如焦慮,躁狂或者抑鬱。

大自然,是我們高能量的朋友,不僅帶給我們美的享受,空氣中大量的負離子,能降低人體免疫的反應性,減輕焦慮和緊張度。

對我們的大腦和整個身心都有極強的療愈作用。

有研究發現,讓128名受試者觀看風景、聽鳥叫聲和流水聲、聞植物的氣味和觸摸樹葉和樹木表面。

兩小時後,受試者心率和血壓值降低,情緒明顯改善。

俗話說,又得浮生半日閒,人生至味是清歡。

春天,萬物蓄勢綻放。

這些都屬於春天的寧靜斑斕。

人生海海,我們不必匆忙。

從春天開始,願我們學會在奔忙中,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保羅·邁爾說:

您所清楚預見的,熱切渴望的,真誠追求的,全心全意去爭取的,都會自然而然地實現。

願我們秉持初心,從容不迫,揮汗前行。

願我們聚焦目標,持續行動。

願我們且行且珍惜,不辜負大自然的饋贈。

春天,願我們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願所有的美好如約而至。